沙巴斗湖德教會紫辰閣

CHE HSING KHOR MORAL UPLIFTING SOCIETY,TAWAU(1993)

 

C:\Documents and Settings\User\Desktop\5.jpg

 

安爐日期 : 1976年六月十日 (天運丙辰年五月十三日)

傳香閣 : 星洲紫新閣

主壇師尊 : 華光大帝

守壇師兄 : 成華師兄  / 成开师兄

師頒聖闕對聯 :

紫薇煥彩國運泰

辰星燦爛德業興

 

歷任閣長 : 薛綿泉     年份 :1977-1998( 一至十一屆)

                     丘民獻      年份 :1998-至2015 (十二至十九)

                 卢金裕      年份 2015 -          (廿 至今 )

現有之小組:秘书,总务,财政,乩務,福利,宣教,教育,醫藥組,聯絡組,康乐,婦女,青年團。

鸞務 : 鸞務服務組:每逢初一, 十五

地址 : NO.3412,JALAN SALLEH , P.O.BOX 914,91008,TAWAU ,SABAH,MALAYSIA

電話 :  089-774166  傳真:089-764019       電郵: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创阁简史

 

       德教在星马创立已达五十年的历史,最初是星洲德教会紫新阁,创于一九五二年,接着是马六甲的紫昌阁,于一九五四年成立,现今德教会及同性质之德教组织递,续迄今,既遍及全马,而砂劳越的紫霞阁,则于一九六一年创立,美里的紫星阁,则于一九七五年安炉,是年蔡锦潮,薛锦泉暨星洲许崇秀同德联袂赴美里参加紫星阁安炉大典,斯时蔡,薛,许等德兄有意在斗湖创阁安炉,唯感力不从心,不料紫辰阁竟于次年即一九七六年(丙辰年五月十三日)在斗湖安炉,为东马第三阁。

 

       回溯当年紫辰阁的发起人,承紫芳阁陈碧俊同德之鼓励及同德之推动下,遂于一九七六年元宵节联合呈帖至星洲紫新阁请示师尊准于斗湖创阁未果,至同年二月初一日,另呈帖至巴生紫生阁,当晚蒙道济师降谕:

斗酒篇诗酬老僧,

湖光反照有缘人,

准筹圣业普宣化,

创阁德风应东明,

紫裔清纯心无苟,

辰星相互布仁旌,

五宗一统临观众,

月日三光前坦平,

初步策进遵德义,

二人合掌待缘臻,

安和携手求参证,

炉柳盘沙显圣灵”

 

谕中文冠首联串为:斗湖准创紫辰五月初二安炉。同年农历二月十五日,蔡锦潮同德专程赴星参鸾,听候师尊批谕,当晚紫新阁乩文张玄同师尊降坛,谕文如下:紫辰创阁由薛生锦泉担任筹委会主席,创阁成立任首届阁长,其余董职由人事推选之,卢金裕,蔡锦潮,陈继昌,卢胜好,沈宝德及林保华诸生共策一切进行事宜一即可。共改订于农历五月十三日午时安炉,该晚乩文于翌日即以快邮寄返斗湖,时适逢许崇秀德兄在湖,即于当晚假陈继昌德兄府上召开首次座谈会,乩谕亦于是日收到,使与会者更为振奋,是晚赴会者计有:许崇秀,薛锦泉,蔡开桂,陈继昌,卢胜好,卢金裕,沈宝德,蔡来茂,蔡绍辉,卢汉城,卢芝记,翁和珍等。为促成创阁夙愿,即席乐捐得基金共一万零二百元,并决定在丹洛街租赁1027号店后座二楼为阁址。

       随后,蔡锦潮德兄续程赴雪兰莪,德教会紫芳阁参观,并向当事人索取该阁章程,作为紫辰阁起草章程蓝本,回程顺道拜访古晋紫霞阁,恭请紫霞阁前辈于本阁安炉之日前来斗湖指导。返湖后,即刻成立筹委会,并与陈继昌等德兄草拟章程,申请注册期间,蒙蔡绍辉德兄奔走协助。

 

       另方面则加紧粉刷阁址及设计装修,而坛前神器则蒙善信自动认捐,其中得紫新阁李怀德德兄赠送内阙圣像,梅仰福德兄赠五位师尊圣像,并代购所有神器,曼谷紫真阁代为请求师尊恩赐墨宝,蒙白云道长不吝降赐紫辰阁横匾及殿联,联曰:“紫薇焕彩国运泰;辰星灿烂德业兴”。在各友阁及诸德兄鼎力协助下,本阁虽地处东马一隅,而终于丙辰年五月十三日(阳历1976年6月10日)由紫霞阁创办人之一的陈应嗣前辈主持安炉仪式下不辱师命顺利安炉,功德圆满,前来指导及代表出席观礼者,计有:紫新,紫霞,紫芳,紫星等阁。

 

      安炉一年期间,由于注册尚未获批准,所有对外活动暂未展开,但各方善信的认捐款却源源而来。

       为阐扬德教及为善信解答疑难,筹委会曾数度呈帖,请求设鸾开乩,皆因机缘未臻,未获批准。

       一九七七年农历二月十五日,薛锦泉与蔡开桂两位同德专程赴星呈帖,蒙张玄同师尊降谕:“斗地开鸾圣日兴,湖畔植柳德业增,德堂生徒执柳笔,辰坛选掌接慧灵,乩理真谛藏妙奥,务定桐朔临紫新,策划呈名候师训,筹力群谋宣威明”。文中冠首为:“斗湖紫辰阁乩务策筹”。同年农历三月一日,沈清标与蔡锦潮两位同德联袂赴紫新习乩事。至三月十五日蒙师尊赐可,准于四月一日在辰阁启盘,习鸾百期,共有掌生三对。

      申请注册事,于一年后始获批准,而于安炉周年纪念日正式成立,参加成立典礼的外地友阁代表十余人,本阁名誉阁长拿督斯里邦里玛刘玉波于典礼中宣布捐赠位于市内沙里律之地皮1.25英亩,供日后建阁之用,宾主咸感圣业有基,莫不额手称庆。

       一九七七年八月二日召开第一届第一次阁友特别大会,通过修改章程,增加有关信托人一章,并委任薛锦泉,沈宝德,蔡锦潮三位德兄为产业信托人,任期五年,同年八月廿二日召开第四次董事会议,薛阁长受委员会任为建阁委员主任,负责筹划阁事宜。

       本阁在列位师尊的督促下,全体董职无不兢兢业业,站在各自职务的岗位上,为推展阁务而致力,不只使到会员日益增加,最令人鼓舞者,莫过以董事们毅然肩负筹建新阁的重担,以及获得社会热心人士和德友们热烈支持,共襄盛举。本阁筹建新阁事宜,在师尊一再乩谕督促和德友们的支持下,终于一九八四年三月十五日的董事会议中,宣布授权建委主任薛锦泉阁长所委任由他为首的七人建委行动小组于焉产生组员为:辜昭隆(建委财政),沈清强,丘民献,蔡锦潮(建委总务),卢金裕等同德,负责研讨并推动建阁事宜。

       筹建新阁行动小组一经产生,便展开筹划建阁,如研讨建阁图仄,设计新阁模型等。深荷丘福实业有限公司之支持,报效新阁模型塑造费。此外,亦获刘强举工程师热烈支持,将工程费扣除百分之二点作为捐助本阁外,只收百分之五工程费,即全部建筑费二百万之五万元工程费,彼等热心德教之精诚,于焉表现。

       因为新阁址面积有限,按照所绘之图测营造,对泊车场及交通就成问题,幸好左邻SAMA公司尚有余地,在本阁名誉阁长丘民光的协助征求下,SAMA公司终于首肯每平方尺以马币七元计,让出一英亩地作为本阁泊车场及交通用途。

       其次,建委会并决定招标承建,至同年六月十五日的董事会中,由建委总务蔡锦潮同德报告已收到包括亚庇及斗湖之七家公司的投标,而建委会从中甄选其中两家标价较低者,呈请董事会研讨取决,董事会经过慎重的研讨后,接受由建委会所建议之大元建筑公司承建,理由是该公司不只标价最低,而且建筑经验丰富。

       董事会接受大元建筑公司承建,由建委会负责与大元建筑公司接洽,并签办合约,同时在师尊的指示下,挥定于同年九月十九日举行新阁奠基典礼,恭请本阁永久名誉阁长拿督刘玉波暨名誉阁长丘民杨联合主持,不只是本阁史上画下新纪元,亦给全体关心本阁的善长仁翁,德友及善信带来一颗兴奋心情。

自一九八四年九月十九日举行新阁奠基礼后,在建委主任薛锦泉阁长的督导下,建筑工程于焉展开,有建筑总务蔡锦潮德兄逐日到场监工,测图或更或改,悉由锦潮德兄精心策划,以使建筑工程达致尽善尽美,虽未能如期于1986年阁庆日竣工,迁入同申庆祝,亦既粗具规模,其受阻原因,及建材间或青黄不接及天气影响所致,不无使到善信关注殷切。

       本阁筹建新阁,托师尊的洪福以及各方的同德暨社会善信鼎力支持协助之下,终于一九八七年六月七日本阁第十一周年阁庆日前夕顺利乔迁进阙。当日(7/6)师驾出游,盛况空前。

      参加乔迁之友阁代表计有山打根紫善阁,亚庇紫瑞阁及纳闽紫干阁筹备会等德友惠临,不下四十余众。是晚特假福星楼餐厅设宴为友阁代表洗尘,筵席费由本阁永久名誉阁长拿督刘玉波德长报效。

       一九八七年六月八日于新阁举行阁庆,当晚于新阁筵开八十六席,德友及社会善信共聚一堂,同申庆祝。席中并安排余兴节目,由妇女组合唱团及儿童组提供,由温贵兴,彭金玉暨杜有乐老师指导,表演不俗,甚获公众人士佳评。

本阁在众位师尊的谕旨暨董职上下一心,群策群力的推动下,终于不辱使命,完成初具规模的圣业,此乃圣业之基,惟望诸德子再接再厉,为德业之弘扬,作出更伟大的贡献。

 

紫辰阁建阁报告--建委总务蔡锦潮

 

       本阁创于岁次丙辰年(公元一九七六年),当年的阁址位于丹洛街门牌1027号二楼后座,面积约为1500平方尺,因德友与日俱增,至一九七七年周年纪念时,已深感阁狭不敷应用。大家都有建阁之想然谈何容易,当时的名誉阁长拿督刘玉波亦有同感,遂于周年庆典上振臂一呼,宣布赠送地皮供建阁之用,当即使与会者掌声四起,致谢再三!当时拿督刘只知道有现址这块地,却不知有多大。所以当时拿督刘说:德教会可取所需,需要多大就送多大,再次博得鼓掌致谢。当天下午拿督刘率友阁代表及本阁同德前来现址勘察,见地势高起,坐北朝南,背山面海,闹中取静,深感满意。

 

       拿督刘为千秋圣业贡献地基,当晚即受到师尊乩谕赞扬,后来查阅地契,得悉整块地皮仅有1.25英亩,拿督刘逐将该地皮悉数赠与本阁。

 

       当办理过名手续的同时,成立了建阁委员会,几经讨论,通过了新阁内外型之概念,具备东方色彩,以期成为斗湖之名胜,并可提供大众作为休闲之去处。

 

       一九七九年十一月本人陪同薛锦泉阁长,赴台北会见拿督刘,交换意见后,由台北中国建筑名师绘制图测,后因建材,技术及经费等问题,加以地处机场边缘,致建筑物高度受到限制,逐放弃在台所绘之图测,并于一九八三年就地另绘现今格式的图测。

 

       为鼓励各方善长仁翁慷慨解囊,踊跃输将,共筑德城,曾向中央财政部申请捐款豁免所得税准证,为时经年,正苦于音讯渺茫之际,欣逢马来西亚德教联合会轮值会长槟城紫云阁林阁长良耀德长于一九八二年五月率德连代表第一次访问东马各阁恭逢其会,拜记林会长向有关部门询问。事后蒙林会长与访问团秘书林怀龙同德慨然答应,而于同年八月间东马德教会访问团趋访西马时,安排谒见中央财政部长拿督林良实副部长,承林副部长当面批发捐款豁免所得税准证。由访问团团长即本阁永久名誉阁长拿督刘代表本阁领取,拿督刘于致谢后并邀请林副部长于新阁开幕时前来指导。

 

       当捐款豁免所得税获准后,便正式展开募捐活动。虽逢世界经济不景,影响本地经济不景气,但募捐成绩仍能差强支付建阁所需。这是神佛赐助,工作同德竭力,社会广大善信对本阁爱心的表现,本人简单的引用师尊联语中之一则称:本阁已小有……“德誉满湖”的成就。

 

       新阁图测绘就后,蒙名誉阁长丘民光(当年任助理部长)同德的协助,以最快的速度取得有关部门 批准。随即招标承建,并于一九八四年元月份与得标之大元建筑公司签署承建合约。由于设计、技术及建材等问题,整个工程分多次招标,其中部分建材需自行采购。第一期招标工作完成后,于一九八四年九月十九日举行奠基礼,恭请本阁永久名誉阁长拿督刘玉波与名誉阁长拿督丘民扬联合主持,是晚并蒙拿督刘设宴庆祝,款待全体董职及乩务人员。

 

       由于本阁地处交通要道的路口附近,工务局以安全理由不批准车辆从前面大路进出,不得已另觅出路。丘民光同德与拿督刘曾先后协助向政府申请东边空地不果,为解决停车场的问题,董事会通过向东邻新地主的SAMA洽商你,要求让出地皮一英亩。承丘民扬昆仲出面代为接洽,结果以每方尺马币七元的地价购得,并须预付地价订金三分之一(约十万元),另外地税等费用约需卅多万元,手续尚在办理中。

 

       本阁大厦占地15,500平方尺,室内面积占17,000平方尺,室外面积6,500平方尺,天台8,000平方尺,建筑总面积32,000平方尺,建筑费两百万元左右。主体建筑内设:师坛高32尺面积6,000平方尺,两旁厅用作祠奉先贤灵位。东边楼上设静修,医药,音乐,青年,儿童及妇女等六室。西边楼上设贵宾(二室),会议,阅览,图书办公等六室,两边天台可作各种康乐活动及欣赏斗湖四面景色。由于建筑师,承包商及建委会同德皆对中国式建筑所知不多,所以今日完成之格调独树一格,美其名堪称中西合璧,却也符合五教一家的宗旨。

本人于一九八五年四月与已故卢胜好副阁长,丘民献同德及杨建中建筑师联袂赴台北采购天花板,琉璃瓦等建材,同时也订制师尊金身,绘制师像及五教主浮雕等,并顺便参观台北各地寺庙,以便作为兴建本阁之参考。

 

       经过两年多的施工,装修师阙等工作,本阁终于一九八七年十一周年阁庆日迁入新阁,距拿督刘宣布赠地到师尊晋阙,正好为期十载。此期间竟有德门先贤蒙师显召,尤其是本阁,山打根紫善阁,亚庇紫瑞阁的摧生者—新加坡的已故许崇秀先贤,对本阁建阁事至为关心,目睹落成可期,却无缘参加今日盛会,诚一憾事矣!

 

       锦潮不才,滥竽充数,窃据建委会总务职。确有不自量力之嫌,惟众意难却,故接受任务后,诚惶诚恐,深感力不从心,故而战战兢兢,多方请教专业人士,或查阅书刊画报,务求新阁建筑达到尽善尽美,减低精神压力之负荷,以一个建筑门外汉来担此重任,难免有不理想之处。两年半施工期间,承董事会诸同德给予相当程度之方便,让锦潮得以尽力而为,本人谨此深表感激。也由于机缘,经验,技术,经费等问题,部分计划未克完成,而有负众望,在所难免。今日新阁落成开幕,锦潮不敢居功,但求无过。最后容借先贤名句作为结束建阁报告:“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以为自勉,亦励来兹。

 

编者按:筹建新阁,预算建筑费二百万元,后因物价膨胀,失去预算。阁宇落成后,仍不敷建筑费,相差尚钜。承州政府之关注,接受本阁之申请,拨助马币廿五万元,分两期拨下,稍微解决部分差距。

本阁虽然完成建阁计划,惟对泊车场,道路等之设施,尚待建设。若要完成此项计划,必须筹措数拾万元建设费。本阁经再次向州政府申请援助,并承州副首席部长拿督曹德安应承从中协助,相信在曹部长的鼎力相助下,不久州政府必然考虑本阁之要求,赐予大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