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典》的闡明為依據
1. 《心典》是德教行教最高指導,為協天於1942年5月22日假汕頭紫和閣降鸞所賜,敘述玄旻高上帝玉皇大天尊關公雲長聖帝的救世金章,是所有德生累功積德、修行悟證的不二途徑。
2. 德教會以《心典》為循依典籍,所有聚集、慶會、祭禮……從個人修持到眾人共修會皆誦《心典》,以求時刻不忘依教奉行,是入門首要功課。德生要勤加學習、解讀《心典》經文,深入經義乃至了悟奧旨,度己度人以增天爵,揚教宣理建立人間天堂淨土。
3. 玄旻高上帝玉皇大天尊掌協天當期帝印,關帝是德教會師尊殿必奉之最高神主,是德生崇敬歸依中心;師尊殿“重德” “尊義” 二門,為關聖道義之德的表彰,凡是德門教徒,遵屬大天尊之金章要義,以《心典》意義為本;“道義”為入門修習法門。
4. 縱觀《心典》,德教為“古老的再生”宗教,立名雖短,淵遠流長,具備“神道設教” ,德教執禮而不沉溺於拜拜之迷,德理濬深又不落於清談闊論之弊;以神為師人神相感而敬畏天譴因果,化道成理以應機現代,德教乃華夏五千年“道、德” 體系之再生。
5. 《心典•香贊》明確闡述德教之宗教性,以“信香”之誠修得神人感通,是道地純正的傳統宗教,亦符合西洋“宗教”定義;德教會設師尊殿供奉協天諸仙聖的宗教道場,供大眾膜拜。節日慶典乃至日常修行、德生誦典、上供、禮拜、上表乃至扶鸞……等等,是諸宗教教儀完備者。
6. 《心典•起贊》示諭,修習在於 "參化育",從中可以了道、悟道; “德”是德教之柄,圾修十章持十德;行守八戒則,履禮以成就“德”。簡約之“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眾生才能達到知恥,有高尚人格品德。《起贊》教以參 “道”的化育睿智,以格物了悟各正性命之實相---“德”是“道”之性,凡“德”目皆應具備“元亨利貞” 四源;“禮” 則含藏於“德”之中,德教把“禮”簡化為八戒;人們為何能夠“克己復禮”,那是因為體悟“道”而生敬畏“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之能,故,“道、德、禮”是德教行教宣教的“總統”。
7. 德教會“三足鼎立”完備的宗教:“扶鸞”,創會是奉鸞諭之命,扶鸞是德生修行神人相感的高度境界;“教育”是德教的慧命血脈,教育可以改變命運,德教初創,辦義校為先。教授《心典》金章、鸞諭師訓,稱之為宣教,唯宣教可延續德教慧命;“慈濟”,慈愛以行救貧拔苦,是修心的印證,是渡人渡己的行為。“鸞務、宣教、慈濟”三足具備完善德教會。
8. 扶鸞乃華夏八千年來的人神相感法門,以“鸞德” 為“乩” 。鸞德書而不語、鸞德示神道傳佳音、鸞德傳道授業解惑,鸞務五生一體,修行為本,所以德教扶鸞不落沉淪衰敗。師諭:人神相感在於誠,亦說內敬外禮,修德履禮深淺,才是應接師靈的唯一法門。生活不檢點,不重修德履禮者,感應之幽靈皆屬低卑,非聖師神識。師尊天人,慈悲心腸,斯文有禮、文采了義,傳道授業是 "師"之本色,有知悉過去未來之神通,故此,師尊借柳鸞諭,皆為“神筆” 也。降鸞所諭所示必定確實不移、威信卓卓,就如安爐之閣一定立於不衰,選人擔責一定勝任有餘;所言教誨當無不及義,文采精湛通達大道。若有所不能及此者,必然非協天師尊所為。
9. 扶鸞者不著奇裝怪服,德教扶鸞的人神相感,諸師神靈來去交替在須臾之間,故不需要定裝衣服。鸞生必須穿著端莊、行止有禮,修養清淨,才不至有辱師靈。乩童者沒有這個能力,只能使於一個幽靈,固裝定服可以配稱某靈,低靈界眾生如兵卒者,則會手握武器兵戈道具。凡協天師尊,皆為當代立功、立言、立德聖賢仙哲,豈有做庸俗匹夫之舉。德教扶鸞與扶乩稱呼大有區別:主鸞、主筆、鸞文、扶鸞,而不稱扶乩、乩文,更不做乩童行為。
10. 主鸞(或主筆、掌筆)乃協天所委任,非人力所造,亦非知識高者所屬。歷來師有明諭,協天委任主鸞者,以有緣有德二者為本。德教會人為者則應有兩個工作組織:1. 鸞務組:職務是促使鸞務進行順利,保証鸞生不會失修失職、失禮無禮、缺德無德,更是有制約邪靈、邪乩、乩童之功能。2. 鸞文組:是研討鸞文,從中研察真文偽文。師尊乃天人,在生時,才華文采皆出眾,就算非本尊降鸞,也不敢有失去水準,鸞文組要明辨秋毫,以免造福不得,反而以假當真而遭受天譴果報。
11. 宣教,教育也。德教會立名以來,師諭千萬文,皆勸人積功累德、積德累功,勸人修行,弘揚德法,渡己渡人,賜天職於德生廣泛行教普育,宣揚德法德理。若沒有盡此職者,即違反師訓,罪障不輕,不可不慎。德教會皆應以“宣教”為辦教首務,為第一功德,為增福天爵,為邀得吉亨,為共躋天堂淨土之路。
12. 五教同德論。五教者耶、回、儒、釋、道。耶教回教各有眾多派系,彼此教理略有差異,二教有共同先知的共宗,歸依處各有其唯一的上帝、唯一的安拉。佛教分南、北、藏傳,以悟為歸止,要求斷欲斷情脫離六道,含婆羅門教之思維。儒教道教為華夏本土宗教,皆非一神論,儒重德而輕神道,道則虛無而離俗,民間道教信仰在拜拜,儒、道與德教有大同小異之處。五教者,有者不同宗,有者不同歸止處,唯有導人向善之“德”,略為相同,故稱“五教同德”。
13. 《心典•香贊》說人神相感的法門,確立宗教定義。《心典•起贊》道化成理,闡明宇宙化育、格物性命。《心典•經文》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行禮則德修,修德而道自然了悟,以修行層次、境界安住依序引導。《心典•結經》當下建立天堂淨土。《心典》堪稱一句一經,皓首窮經,深入了解;《心典》結合華夏傳統眾經典要意,德生要多讀,有:《大學》《中庸》《論語》《易經》《禮記》《道德經》《莊子》《南華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