鸞理與玄機哲學和道德教育

馬來西亞沙巴亞庇德教會紫瑞閣署理閣長﹕陳文博德長主講

 

序言

各位德長、德兄、德姐:

  今天,我要和大家探討的課題是:「鸞理與玄機哲學和道德教育」,所談的內容都是歸納聖賢的哲學觀,前輩的論述,加上個人的管見。亦許大家聽了會感覺枯燥無味,急著要和周公會面,但是,為了德教前途,只好請大家打起精神,看我自編、自導、自演。在沒有進入正題之前,首先,請問自己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哲學是什麼?』

  許多人以為,講一些別人聽不懂的東西就是哲學,譬如,牛頓說,蘋果之所以掉在地上而不向天上飛,是因為地心吸力的緣故。這個解說聽起來甚有道理,但是,我們真的明白了嗎?其實,我們連「地心吸力」是何方神聖都不清楚,對不對?如果以科學的角度去看,哲學是一門想辨明一項特殊研究,而不容易徹底做到的學問。哲學家本身往往也沒有對自己的主題確立一個定義。無形中,『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的本身就是一個哲學問號,大致上只有不同思想的學派,才可以解答不同的看法。

  最分,哲學的定義是,舉凡超越閱讀、書寫和數學的高等學術,就是哲學。之後,當人們逐漸能夠吸收和明瞭任何徵兆的發生,和它們之間有系統的關係的時候,便尊稱『哲學乃科學之母』,以區別它所具有的特殊理論。

  無可否認,數學和文明具有同樣古老的歷史,而人類很早就懂得數理,相信生命和天體有著密切的關係,這是不同的早期文化都有記載的。當今的大學哲學課程計有:形而上學,亦叫做玄學(METAPHYSICS);認識論(EPISTEMOLOGY);邏輯學,亦叫論理學(LOHIC);倫理學(ETHICSS);唯美論(ESTHETICS),此外,還增加了一些科學論、歷史哲學、法學論、政治哲學、宗教哲學等等。事實上,後來增加的學科只是化整為零,另樹一幟的課程而已,因為在前面的五個主要課目中都含有這些課題在內。我個人的看法,「道德經」就包容了陰陽五行的「玄」,萬物生存條件的『認識』,生命復還不死的『邏輯』,道與德雙修的『倫理』,以及道即虛無的『唯美』。「道德經」可以說是一部極為完美的哲學巨著。

  說到這兒,讓我們回到正題。今天,我的主要目的不是和各位討論哲學理論,而是藉著以上的基本概念,探討如何把德教的鸞理和玄機哲學引進純粹的道德教育,而達到不讓一知半解的人視為迷信的目標。

  自古以來,神明顯靈之說,濟世救人的事跡,均有史據可考。現代科學雖然發達,神學之玄理和玄機,卻是歷屆世界著名哲學家及科學家亦覺得其中實有奧理之存在。偉大的「相對論」科學家愛因斯坦說明:『宇宙之大,奧妙無窮,其中必有神的存在。』愛氏亦毫不諱言:『我的一切靈感和智慧,是神所賜予。』據此而論,愛因斯坦亦暗示著,他的成就是賴於「入神感應」的靈性,從而獲得「玄機相通」的靈異,這是不可思議的。

  人類信神,是因為篤信有神明的存在。既然尊稱為神,自然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切事情,必有所知。當人們虔誠禱求的時候,自必「有感而通」獲得啟示。當然,各有各的傳達方式,有者透過夢境示玄,有者透過靈簽洩機,有者透過扶乩諭示,都能事事皆有效驗,令人歎服。可是,卻有許多一知半解,或故意曲解神意的人,漠視數理、生命和天體有密切關係的哲理,把種種不可思識的靈異視為是一種迷信。

乩鸞之始因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所謂扶鸞,就是扶乩。德教興乩,乃循傳統而揚教,藉神人相通之力,仙佛臨鸞降筆,以期渡化人心,啟迷醒頑。不知其玄奧者,必定會說:一盤沙,一枝柳,就可邀得仙佛下凡,實在無稽、迷信至極。殊不知神柳本是至精至妙之器,用之可神人相通,化世之迷。師尊白雲道長降示,為德生解說乩理,極為淺明。白雲師尊說,柳乃六壬之質,外陽內陰,靠日月而生長;柳節之內,呈八卦形,為眾木中最神奇者。柳有三德:葉垂向地,這是「禮」;枝梗朝上,表示「勇」;中根直沖土下,謂之「仁」。這些都是其他樹木所沒有的徵象。柳尚有「義」,因為柳樹在初生時,不論生在那一個方向,它的葉子都是朝向東方,這是為了紀念神農大帝而表示的「義」。根據典故,神農氏在生時,獨視柳為吉祥之木,桃為化凶之木;柳有此封號,故表示永報不忘。

  六壬,乃占法之一,與太乙、遁甲世稱三式,以五行始於水,故名壬;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故名六。據辭海記載:『其法原本於易,有六十四課,並以天上十二辰分野謂之天盤,地上十二時辰方位謂之地盤。天盤的隨時運轉,地盤則一定不易……』據此,鸞壇方位乃依數理、生命與天體運動的密切關係,配合天、地、人三才的玄理而設。至於柳枝之為乩,何以念典則動?白雲師尊亦解說極明:『……蓋師聞典則至,柳枝之動乃為師及各真人臨乩時之吹氣成語;一氣之吹,亦即開口之意。乩者,則因神之法,且含上述之乾坤,故能動也,非為師應以手使之而後動也。須知為師之語入諸柳頭,柳則依師之語,以行動而呈現於沙盤之中逐成字形……。』

  甲午年(一九五二)十二月初九日,文昌帝君降諭於星洲紫新閣詮釋乩義中稱:『乩者◎也,言稽疑也,有事而叩於神者也,故其理通於卜筮。易繫詞曰:「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邇幽深,逐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又曰:『易無思也,無為了,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於此,乩沙之理,亦猶是已「……』從這幾段話中,我們又可知道,卜筮與乩沙,哲理相同,而且入神相通之玄奇,自古已有記載。

  德教的扶乩,貴在入神相感,至精至微,至誠至純,並非人人隨意禱求,就可獲得仙佛垂憐。白雲師尊在闡釋乩義時說得很透徹:『沙一盤,柳一枝,能邀天上仙神至,玄固玄奇,若不知奧妙,實迷信之至!」溯扶乩之法,乃明時士大夫以至誠之心,出盡機智,禱祝天地,求治明朝政綱而設。而仙佛豈能以禱祝而至乎?實因當時之君,仁君也,故不得不於協天閣准許之後,為江西人所泄漏,相傳至今,故亦可藉乩而請協天諸佛仙真降臨。但亦非易,須五品無污;道德足取,方可致之,若不誠者不至;德不修者不至;不可教者不至;作奸犯科者不至;失五品者不至。以上之談乃實事也,故吾曰扶乩非迷信,然可請仙佛觀臨示意,但非容易耳!最要者,眾生切不可以扶乩貪人利物;若稍犯之,則吾協天閣諸仙佛永不臨乩,並加徵戒,各宜遵守此訓!』

  五品,乃指人倫五常。書舜典:『百姓不親,五品不遜。』疏:『品謂品秩,一家之內尊卑之差,即父、母、兄、弟、子;教之義、慈、友、恭、孝』,足見仙佛重視五品無污為道德之根本。白雲師尊的乩示,乃德教之德生不可不知的至理,亦是掌乩者必須嚴守的戒律。所謂若稍犯之,已經點明扶乩時若乖離以上之行為,諸仙佛不僅永不臨乩,其乩盤亦可息矣,而所犯者會得到怎麼樣的懲戒,前者或已證因果,其後者則可拭目以待。

乩鸞的真諦

  相信乩鸞,是否一種迷信?乩鸞真的是這麼靈驗嗎?這是許多人徘徊於信與不信之間,難於釋懷的一個問題。對於這一點,大家首先必須正視德教興教的兩個因緣:

  1.德教崇奉五教教主,以及歷代聖賢,皆起源於協天宮玉皇大天尊之乩示,並無導入迷信的動機。

  2.德教創始之初,依賴扶乩之道,藉聖賢諸佛仙真臨靈柳沙,傳化道德真理,指示德業進行,正確嚴謹,其後德政施行,可賴人事處理,惟神乩策助,也未偏廢。這是德教施行神道揚德,人事籌謀,兩者並蓄,明者無可疑,達者無不解的圓規。

  信神之道,貴在時時感悟而力行,應作正義之敬神,自有冥冥不可思議之感化力。如果只是為了私慾而敬神,則不如鄉愚之見,徒蒙迷信之羞。乩鸞也是如此。大家都知道,德教振興,端賴乩鸞,聖柳傳玄,善書普載,身為德生者不應以「信則有,不信則無」來敷衍其說。最可怕的是,有些一閣之長,甚或德教領袖居然信口開河,在德徒之間妄論乩文之不可信,今人瞠目結舌,這何以讓教外人士信服?

  數千年來,歷朝聖賢,豐功厥偉,澤惠人間,及其終後,人們紛紛立廟建堂,塑像刻碑,表揚功績。這些聖賢在生時,視百鼪姓如己,終後仍然英靈不泯,繼續造福人間,故神靈顯真,少盤降筆,箴規寶訓,屢出不窮。細察各地乩文,諸佛仙真的確是應用易經玄卦,妙算天時地利;乩出之文,古樸奇妙,詩賦純清,侃侃德言,醒世化俗,絕非凡夫俗子所能達意者。我們常常感歎德教沒大高人著言立書,藉以揚大教化,究其實,如果把乩出之文,去蕪存菁,連貫成冊,就是一部洋洋大觀、句句德理的典籍。至於有些乩文為何粗俗不雅、沾污不美、攪混不純、出語不實,實因人質不同,非神之傳訛,這一點,稍後補敘。

  師尊孚佑大帝早期在安順紫蓬閣降示,闡明乩鸞真諦,詩云:

  玄機真諦理無殊 五教歸宗同一途

  德啟聖門開慧子 道揚天下化庸夫

  鸞音震世迷塵醒 柳筆留書寰宇輸

  安得蒼生盡覺悟 沉淪早脫登瀛壼

  詩中已明顯道出五教殊途同歸為一德的玄機,德教揚道端賴乩鸞普及全球,以達致德典「普化於世間、同登極樂土、共躋天堂歡」的大同世界。

  孚佑大帝諭示:『……況德教之興,已始於唐,非獨今有而已,慨自道祖傳經,柳揮創教,迄今日久,道德隔聞,仁義鮮見,人心不古,世風日下,逞奸作惡行其身,爭名奪利昧其智,大道顛覆,真理滅亡,此蒼生所以沉淪凡海,升降苦輪也。故余惻然,飛鸞天下,諄化眾生,露機洩玄,開迪人心,期勉災劫,雖參鸞入教者不寡,而虔心明德者無期勉災劫,雖參鸞入教者不寡,而虔心明德者無幾,對於乩理,往往不明,以為能執乩者,便可隨意開鸞占卜休咎,爭詢吉凶,未免誤矣!』

  從以上的諭示中,呂祖已經很明顯的指出,乩文旨在闡道釋德,揚大教化,開迪人心,並無導人迷信。

  聖賢降靈柳沙,傳達文字,句句珠璣,所扶出之乩文,洩示之許多德業、呈帖問事、臨鸞治病,多有應驗和功效,箇中玄通非凡人所能理解。或許有人會問:『是否掌乩者有神靈附身?』然則,乩鸞是玄學,抑或靈魂學?師尊白雲道長在其銓釋乩理中,對於這一個問題有精闢的見解:『乩手絕對無神附身,惟有者能而有者不能者,乃關乩手之三德五品,最少應有一德,方可其能;正乩並宜飽滿,方堪勝任,且應有聰明之性……。心血來潮,一推即覺,亦即神通廣大,佛法無邊也,乃佛法廣大之玄法,亦即玄學;神通不大者,則以靈魂寄之,謂之靈魂學。須知玄學與靈魂學,內中分二,即上下之別,亦即上乘、下乘之別……』

  所謂三德,泛指一般人的三種行為:書洪範:『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禮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周禮地官師氏;『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綜觀各書所云三德,皆人倫之常,而師尊說「最少應有一德,方可其能」,足見德在扶乩時的重要性。

  在前文中,我曾引述,信神之道,貴在感悟而力行,並非矯妄之論。自德教由中士南傳至今,在馬來西亞僅僅六十年光景,發展迅速,各地德閣林立,為數逾百,其主要因素乃端賴聖賢降靈乩示,開枝散葉,致有所成。顯然,扶乩之法,在德教的發展過程中,扮演著極重大的角色,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柳春芳師尊於甲申年五月廿四日,在紫梅閣降鸞之乩訓中,偈云:

  人能宏道性,非道宏人情,

  覺悟皆自慧,瀆言犯聖明。

  求道宜堅定,小試即異心,

  請看唐三藏,經歷幾多嗔。

  依照柳春芳師尊的訓示:則人能宏道,而非道宏人,凡人請師尊降鸞提點的時間極短,能悟覺或不悟覺,皆賴本身的福慧與修為,經不起小小的考驗,而以不堪之言論冒犯神明,祇表示個人的信念不夠堅定而已。柳春芳師尊更語重心長的指出:『……德社諸真,惟以德教誨人,所訂緣者,亦以有祖德及有知識之士,處處皆以真理宣化,引導諸生善用理智,以免迷信,為礙前程。證之事理而不悖,徵之實在而可行,質之鬼神而不疑,而非有若何之深強,是在自覺覺人,毋添所生已耳!』

  括而言之,信與不信,本非爭執關鍵;能悟覺或不能悟覺,才是最重要!

乩文之玄機

  綜閱德教各閣所出乩文,其傳達之文字,不論是弘釋德理,勸化教規,包括詩詞論說,皆不出道德之範圍,惟其含義奧妙深刻,往往使一些略懂皮毛之士,逐字逐句去揣測乩文的玄機,而致曲解乩文真正的乩義,鬧出不少無謂的笑說話和爭端。其實,如果我們以客觀的角度研讀乩文,加以連貫紋理,上下文兼顧,不難抽絲剝繭,理出正確的頭緒。所謂客觀的角度,即是不要有先入為主的意念,斷章取義。

  我個人感覺,聖賢降鸞,所乩出之文,如果是以過去發生的事情,點化今時或未來的迷律,聖賢都有明的啟示,問鸞者往往都能立即明悟而心照不渲。如果是屬於弘釋德理、勸化教規的乩文,聖賢都會諄諄善誘、指導正途,直接而不含任何隱晦的詞意,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語多古文,非時下年輕一輩之德生所能盡悟。至於有關未來的乩文,尤其是屬於洩示之類,則非憑字義所能一概全貌。很多時候,當洩示之文在後來一一應驗時,才豁然大悟以往的悟解全不是那麼一回事。

  記得辛酉年(一九八一年)五月十三日,時為亞庇紫瑞閣創閣之初,玉皇大天尊降鸞,乩出玄文如下:

  紫典繞飄昇九霄 瑞展教業福子邀

  安撫善仕崇正律 基成運亨十三秋

  協承毅志施大同 天沐塵海皆德橋

  厚庇教鸞紫乩興 寵鍚善勛助志高

  德海任漂無阻滯 運求宏証結三九

  享潤普化求安樂 通策勵行協天朝

  冠首「紫瑞安基協天厚寵德運亨通」

  當時,人人對「基成運亨十三秋」的乩意,莫衷一是,大家都解為紫瑞閣在舊閣創立之初,將會蒙師尊降運十三年,其實不然,迄至新閣宇建竣之期,大家屈指一算,正好是十三年!乩文玄機,奧妙如斯,實在令人嘆為觀止。其中另外一句「運求宏証結三九」,所含玄機尤貝深意,德生們不敢再胡亂揣測,只有留待異日印證之。

  公元一九九二年三月廿五日至廿七日,濟陽閣主辦環球大會鸞,師尊降鸞乩示:

  紫花移向南畝栽

  川流奔注北庭迴

  濟世吾為懷 為功人不知

   吾力以應命 佛在心靈台

本哈哈是

  所洩乩命,皆有數緣,珍藏待用,及與早露明機,濟心皆在數內,貧衲不敏伸一格。

  自師尊洩示上述乩文的三年後,第三屆環球德教大會鸞於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卅一日至一九九六年一月二日,在星洲濟雲閣舉行,道濟師尊再度降鸞乩示:

  東島諄樸善風揚 馬瞻是道德普賢

  九三成數具妙奧 閣創有綠立功昌

  成人之美柳乩是 邦域不計道遠長

  江河嘯聲足天道 立教合適砂州展

  頒示春月正金扶 名賜濟陽有奇玄

  紫脈相承千古在 川流不息世世祥

   冠首「東馬九閣成邦江立頒名紫川」

  原來三年前在濟陽閣洩示之「紫川閣」,應驗於砂勞越成邦汀,圓成東馬一九之數,

而「濟心閣」亦於辛已年(二○○一年)初於豐順虎頭山應緣建竣。乩文之奧妙,機經協天意,的確出乎凡夫俗子之所能意料。

  仙佛降鸞,乩文玄機之應驗,前輩多有敘述,不勝枚舉。對個人而言,在事業上、兒女教育及家庭方面,乩文玄機和乩意之靈都讓我受惠無窮。………

道德教育

  若論道德教育,其範圍之廣可概括倫理、家庭、學校、社會,甚至乎工商業及公共服務都有各自的道德教育觀。在這裡,我只有根據德教的理念,談談德教的道德教育應該走的方向。

扶乩的道德教育

  大家已經知道,扶乩是德教藉以弘揚道德倫理的主要管道,而掌乩者膺負代天傳諭的任務,其修持程度與思想行為,皆有密關連。如果掌乩者的作風乖異、心思不正、言行不檢,就會出現神靈難寄、傳達不確、無事生非的狀態,誠如我在早前所說的,乩文粗俗不雅、沾污不美、攪混不純、出語不實的種種詬病。

  文昌帝君在其說乩精義中云:『……習此道者,必須具有慧靈根,加以讀書窮理之功,兼之體行功過寶格,口不妄言,身不妄行,以正已正人為心,立達胞與為念,故習乩者,不恃乎符籙,而在乎恆誠,及其登臺握筆,尤宜定靜安慮,誠意正心,以我之心,契合乎神之心,心與心相印,自然心思活潑,毫無滯機,譬之源泉,其流混混,不假思索,下筆千言,龍蛇走沙,珠璣滿紙,斯足以罄扶乩之能事矣。』文昌帝君接著又特別提出警誡:『倘為乩生者,心術不正,品行不端,心印未純,理境未澈,而無讀書涵養之功,益以七情六賊之幢憂,私欲障礙之橫生,神即相我,我不應神,而欲洋洋灑灑,撰出佳文,斯已難矣,又況或作或輟,偶爾操觚,不敬不誠,不齊不潔,一登鸞臺,神昏氣散,意亂心煩,於是內魔先作,外魔乘之,所謂魔由心造,妖由人興,而種種怪象發現矣……。』

  顯然,作為代天行道的乩掌,其任務就是代神傳諭,揚德佈教,這和基督教的神父或牧師宣揚福音和教義的聖職大致雷同,所以,為乩掌者須以「誠」為主,亦即不得偶而為之,不敬不誠,不齊不潔。師聖曾經說過:只要有「誠」,即使目不識丁也會寫詩。當然,師聖的意思並不完全是說不曾讀過書的人也會寫詩,這只是用於比喻「誠」在扶乩時的重要性。至少,我們都明瞭一個事實,識字不多的乩手,在接靈時往往不能發揮文字的妙處,也就無從表達聖諭的真正意識,以致許多重要的玄機都被忽略。

  乩鸞既然是德教傳教的主要工具,德教的道德教育有必要從改善和促進扶乩方面著手。我們需要具備「誠意」、「慧質」、「恆久」、以及「學識」,但不是學富五車,而是至少能讀能寫的乩掌,反之,如果乩掌心術不「誠」,即使「學富十車」也無一是處。

  我這麼說,是有理由的。相信大家都知道,飽讀詩書的人未必能寫出好文章,即使能寫,也往往是學術性的,寫一些門外漢無法看得懂的柬西;但是,一個稍有墨水的人,只要專心於寫文章,「誠」心「誠」意的寫出他心中想要寫的,發揮出他潛在的「智慧」,持之以「恆」,肯定能寫出淺白而又是大家可以從中獲取的「學識」。亦許,不說大家不知道,一個從來沒有進過學校,也不認識一個斗「大」的字的人,從他呀呀學語,到踏入社會的時候開始,你們可知道,從他口中吐出來的話,會有多少個生字呢?根據專家的研究,這個人所懂得的生字至少有五百個。如果這個人有經過學習的機會,你可知道他會寫出多少萬言的文章呢?請大家數一數,我今天這篇演說的講義,真正的生字有多少個,就不難明白其中的道理。

  我的結論是,乩掌只是一個普通的人,一個普通的神之代言人,他需要心無旁騖的去研究乩理哲學、玄機哲學,直到他獲得「Pass」的文憑,然後才能夠成為神之代言人,也即基督教的「神父」或「牧師」。

  德教會必須在這方面著手,如何去培育有「道德」的乩掌?這是德教的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環,也是德生能夠引以為鑑,從中吸收「道德教育」的良機。一句話,德教會必須擁有一個健全、統一化、嚴格訓練乩掌的道場。這個道場和其他宗教的「神學院」或「宗教師修道院」的性質一樣,是專為乩掌和乩務德生而設的。

  目前,馬來西亞的德教會,在註冊地位上只是純粹的慈善機構,當然不能像其他宗教那樣,興立類似的「修道院」,但是,我們可以像中國文化院那樣,以馬來西亞德教聯合總會的名義,成立一個「扶鸞學會」。

  「扶鸞學會」的目標,除了攢研乩理,修編乩文,以達致令人信服的功效之外,還須具備如下的範疇:

1.開設純粹的扶鸞訓練研習所

  我們不能否認,激發人體的潛能,提升人類的價值,是正信宗教應有的本質。德教自開拓揚教以來,都是藉扶鸞的方式,透過神靈的諭示,教化與開導眾生,可想而知,扶鸞對扶植德教的信仰上佔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正確、適當的環境培育高素質的乩掌。綜觀馬來西亞各地有扶鸞之德教會,都是依照各自所編定的習乩期來進行訓練新的乩掌,而這些乩掌可說是在「摸索」中,藉著天賦的「機緣」和師聖的「貫靈」,然後才達到「無師自通」的階段。但是,在本質上,他是否達到「通靈」的境界,這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而且,站在宗教的立場而言,乩掌的合格地位是否要有一個鑑定標準,即如僧侶及其他宗教的傳教師,都必須經過苦修和考驗之後,始由修道院發出戒牒,證明資格之後,再經過既定的儀式,才算是一信合格的傳教師,這一點,是扶鸞訓練研習所值得關注的。

  扶鸞所扶出之乩文,對德教徒非但具有啟蒙作用,而且還扮演著隨機說法,隨緣度眾的角色,期以潛移默化,達致完美的道德教育效果。因此,扶鸞訓練研習所必須提供優良的環境,讓習乩者心無旁騖,無後顧之憂,一心一意的潛修,深明澈悟聖鸞的真締,不是藉乩文賣弄玄虛,而是以合乎人性的方式來引導和強調人類對神明的觀念。要達到這個目標,就須培養出神思空靈、心性正直、虛懷若谷,發揮道德價值,淨化人心思想的高素質乩掌,否則,心魔不去,何從帶動道德教育。

2.乩理哲學與道德研究

  德教是以五教殊途同歸為一德的宗教體系,由於特別注重扶乩、兼有符籙及臨鸞治病的方式,往往讓人誤以為是道教的一體。因此,扶鸞訓練研習所有必要針對德教的理念,整理出一套完整的宗教意識和宗教文化,使人澈底明白德教的中心思想。談到乩理哲學,我們不難發現,中國不少古今格言善書大多數出自乩沙,誠如文昌帝君說乩精義中云:『……不明乩理之妙,而欲強以言乩,譬之盲者而與言色,聾者而與言聲,此其可以不必矣,信與不信,毀之謗之,聽之可矣。夫古今不少格言善書,真經實懺,大半皆由乩沙而出,筆錄而成,更有飛鸞一種,尤臻玄妙,不假人力,純出仙機,蜀之七曲鳳山等處,吾帝之降筆亭、雷抒殿,屢著靈異,昭昭在人耳目,此其彰明較著者也。……』再譬喻,老子的「道德經」,有許多精闢之注釋,出自乩文;孔子處於亂世,或未能安平著書,雖云弟子七十二人為其傳文,其中有許多嘉言注釋亦出自乩文;耶穌出道三年,正值羅馬帝國飄搖盛世,僅憑口傳便譜出兩千年歷史的宗教,其言論皆見於四大弟子的「福音」,但是,根據四福音的記載,耶穌的弟子是在其逝世後,藉「聖靈」降臨,始獲得無上智慧,無比勇氣,以及懂得各國語言,從而四處揚教佈德,一再的顯示出「聖靈顯真,神而明之」的通玄。

  德教主張神道設教,以德服人。然而,「道」是什麼?「德」又是什麼?雖然我們從道濟師尊的乩示中知道:『神道設教,贊化於天,由來有自,從見光大而日衍也,誠屬玄異不表,「神以知來,知以藏往』,苟非入聖心門,登仙之域,幾何而詳說乎,德教統述上古,主於華廈,歷唐、虞、商、周,以及孔、孟,是以相繫之一圜也。……』而元始天尊亦在其降諭之仁義道德論述中指出:『德乃發源於心,行之於外,蘊藏在內,行於當然,故昔賢人曰:「道德兩字不可須叟離也」,所以自古道德兩字,聚緊相聯,道自然不離於德,德不離於道也』。但是,這種道理,尚時「扶鸞學會」使之統一化,循應社會的實際需要,把道德的標準,歸納為人性不可或缺的教育。

3.口語化教育

  首先,我必須解釋,所謂口語化教育,乃指我們在普化道德教育的時候,必須迎合時代的潮流和需要,盡量使用淺白易懂的文字。大家都知道,年輕的一代,尤其是在馬來西亞成長與受教育的華裔子弟,已經大部份不懂得古文,所以,在講解德理的時候,我們必須使用最淺白的白話文。

  扶出的乩文以古文為體,是否適合時代的演變,之乎成為新舊兩代德教門生爭持不下的問題。其實,這個課題並不是德教的專有名詞,其他宗教也面對著同樣的難題。前者堅持這是神道設教的傳統,絕對不能更改;後者則認為,他們根本不懂這些「幾乎也者」的真正意義,教他們如何吸受?

  如果認真的去分析,我們似乎都在攢牛角尖。舊一代的德徒堅持的是,德典不能改,扶乩的文體也不能改;而新一代的德徒從來沒有想過要改德典,就像基督徒一樣,從來沒有教徒要求修改聖經,他們只是在伸出觸角,探討是否可以用白話文扶出乩文?說出來也無可厚非,文字是隨著時代的需要而改變,自然會有人提出相應改變的想法。

  事實上,文字是死的,能否把它活用,事在人為。為了提昇德徒對乩文的明了,當然是要以適當的文字去表達。因此,「扶鸞學會」有必要在這方面下工夫。

  如果扶出的乩文是古文,即如其中的德理要典、勸世文等,倘若不使用白話文,依全文照刊,恐怕落在不懂古文者的手上,也形同廢紙。

  在宣揚教義的時候,尤其是有關道德方面,設若只是照著乩文所出古文來傳達,相信所獲得的效果一定是零。

總結

  於宗教而論,既然是以神道設教,神就是道德的代表。世人所崇奉的神,本來也是人,只是因為參化道德,功德圓滿,始有得道成仙的資格,故此,世人之所以信仰神,目的只不過是要學習、跟隨及實踐神的道德,做為修身的根本,好讓自己成為有道德之人。德教扶鸞教化世人的宗旨是如此,主要目的是藉著聖賢的降諭,開導我們做人的道理,而不是要我們去研究怎樣才會成為神仙。

  身為德教門徒,當知德理概括了五教的道德精華。呂純陽師尊在其「五教歸德論」中分析得極為詳盡:

  道教始組老子:『憂人之悖道失德,物類相殘,欺偽日恣,乃著道德之經,明示天道好生之德,教從清靜無為之旨,拯救蒼生於末世也。』

  佛祖釋迦牟尼:『愍念人類亟慾越惡,妄昧日深,去德日遠,乃證善惡因果之章,述經傳道,啟悟人心,教從憫愛慈悲之旨,先從修心無我法門,解脫婆娑輪劫,繼修證果同登極樂,則可共享世界大同也。』

  儒教先師孔子:『睹世爭無寧日,奸臣賊子極惡窮凶,倫理喪盡,道德淪亡,極思救世之法,故刪詩言,贊禮易,修春秋,以明先王聖德,而言忠恕大同之旨,昭示文化,發而教施後世人類也。』

  耶穌基督:『不忍人類互相殘害,見世界覆滅無日,皆為違背主好生之德,乃傳天主聖約,啟示福音,立和平博愛之旨,教人自救靈魂,方得永生天國也。』

  回主穆罕默德:『繼諸教主救世仁功,傳真主宰聖言,述授可蘭聖經,教人類唯一篤聖善德,立慈恕清真心旨,本真宰慈悲寬恕之仁德,以互助他人,乃得自救也。』

  綜合以上各點,我們不難發現,悖道失德、人心靡穈、道德淪亡、物類相殘、亟慾趨惡的文化,代代均有惡化的傾向,五教教主皆洞悉人類缺乏道德教育之可悲,故悲天憫人、發大悲心,極力提倡,唯有道德教育才能夠改造善惡,淨化人心。

  老子的拯救蒼生於末世,釋迦的共享世界大同,孔子的忠恕大同,耶穌的永生天國,穆祖的慈悲寬恕之仁德,與德教玉皇大天尊的『渡一切苦惡,救一切蒼生,……願以此教典,普化於世間,同登極樂土,共躋天堂歡』的理念不謀而合,旨在天授世人必須遵循道德之路,方可脫離罪惡的糾纏。

  當今社會,科學工藝已達爐火純青,為人類帶來了不少的便利,但也為社會帶來了負面作用。一切講究歡樂享受的今天,頹風敗俗的事件屢見不鮮。青年男女誤入歧途,不畏天地、不敬神明、不講倫常、不理道德,而致社會秩序一塌糊塗。許多先進國家都為此感到恐慌,社會秩序大亂,民間痛苦,問題重重,甚至馬來西亞原本純樸的社會,也受到嚴重的污染。因此,當今許多國家都認為,重振社會道德教育是極其重要的,尤其是在推行正確的青年活動、宗教信仰方面皆雙管齊下,以期達到將迷途青年引入正軌,納入正道的目標。

  德教的「十章」與「八則」,已經涵蓋了五教的全部美德,諸如三網、五常、五倫、四維、三德,可說是舉世最高尚的人生價值觀。因此,身為德生者,尤其是膺負代達聖諭天職的乩掌,務須律己律人,緊記以下幾個重點:

  1.德教興乩,乃循傳統而揚教,旨在藉神入相通之力,渡化人心,啟迷醒頑,其中絕無導人迷信的動機。

    2.宇宙之大,奧妙無窮,其中必有神的存在。

    3.扶乩之道,貴在人神相感,至精至微,至誠至純。掌乩者必須嚴守五品無污為道德根本的戒律。

    4.信神之道,貴在時時感悟而力行,應作正義之敬神,自有冥冥不可思議之感化力。

    5.不要以先入為主的意念,衡量乩掌所扶出的乩文,而致斷章取義,曲解乩義。

    6.扶乩是德教以弘揚道德倫理的主要管道。乩掌的修持程度與思想行為,皆有密切關連,絕對不可作風乖異,傳達不確,誤導聖諭。

    7.德教集五教歸一德,旨在德化世人,遵循道德之路,明悟做人的道理,其理念高尚而正確,而神既為道德的代表,身為德徒者務須以身作則,學習、跟隨及實踐道德的標準,方能達致世人棄惡揚善,淨化人心的目標。

  最後,我懇切的盼望,德生們堅定一志,推廣德教的理念,發揮道德教育的功能,同步師尊在紫瑞閣乩示之:『德藉仙善無私無妄稽九族,教域期成有智有功始三証』的境界。

 

http://web.my8d.net/tao/07generalnewsdata/2001-11/09-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