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

 

       重陽節。東漢時期梁人吳均的《續齊諧記》記載: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戴茱萸囊,蓋始於此。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

 

      重陽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 。“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裏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宫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     

 

      《夢梁錄》記載:宋代人每年重陽節都要“以菊花、茱萸,浮於酒飲之”,宋朝人還給菊花、茱萸這兩樣東西起了兩個雅致的別號,叫菊花為“延壽客”,茱萸為“辟邪翁”,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種常綠小喬木。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北宋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 。

 

       清代,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

 

       重陽祭祖,也有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者比清明為多。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裏的天后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祐。

 

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九月九日重陽糕講究,要作成九層,“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重陽糕無固定品種,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放風箏等,都是重陽節的習俗活動。

 

放風箏

 

       風箏也叫“鷂”,最早的風箏是用木或竹做的,所以叫做“木鳶”,據說魯班曾與墨子比藝,做出能在天上飛三天的木鳶。到了東漢以後,才出現用紙做的“紙鳶」或“紙鷂”,到了五代時,李鄴曾在宮中放紙鳶,紙鳶上裝有響笛,風一吹,便發出近似古箏的聲音,因此把紙鳶稱為“風箏”。到了明清,風箏的製作更為精巧,種類也大為增多。

 

敬老活動

  

       在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後來重陽節成為敬老的節日,辦敬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