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
清明是孝親祭祖的節日,清明前十日後八日,十八天都是屬於節內,家家戶戶會在這段時間前往墳山先祖墳墓祭拜。後人最好同一天一起前往拜祭,若是兄弟必需分頭辦事,習俗上,先拜者要準備豐厚的祭品紙錢,往後時間來拜祭者,只需香燭帛金使可!不必爭先後,雖然有說:先拜先收“祖蔭” ,最重要還是以一片“虔誠”的孝心禮敬,那麼祖先在天之靈便得到安慰了!受蔭就不分彼此!
有說:父母健在時沒有盡孝,身後就算燒再多冥紙、夜夜哭墳,己經太遲了,故要把握當下,時時刻刻克盡為人子女的本分,讓父母安享晚年。父母活着的時候,不盡孝的子女,死後更要虔誠萬分,勤以敬拜。一、真誠懺悔、遲來的孝行,可能還能感動天,減輕天譴;二、死去的父母,死人因沒有肉體,靈會明白些,小神通顯出,知道孩子真心悔改,始終會讓愛恨平衡起來,對生時的不孝子女,會少一點報復;天譴少了,父母原諒,那麼晚來運低時,報運到來就不會那麼慘絕了!
上墳時,第一個步驟,先把墳碑打理乾潔,然後把五色紙用塊小石頭壓在碑頭頂,就可以開始打掃(掃墓),子孫多,每個人都動手清潔工作,如明堂的清潔,拔掉周圍和墳上的雜草,拿點新土填高墳,墳要又圓又高為吉祥興旺。填土後,別忘了鋤一塊青草皮蓋在正中,壓實(代表插柳)。碑上字淡了,給補上漆,現在人喜用金色。也可以給墳身油漆,但不要紅色和黃色,異眾又不當,給自家添鬥和添病。
在墳土上撒五色紙,周圍插香(有者以死者歲數計),比較多人忌撒花瓣,花的燦爛只一時,又具桃花之意,故多不用;清整完畢,就可以開始舉祭,在插香時,多燃些香,叫年輕輩到前後左右的墳都給插上一支或三支,睦鄰的人是快樂的。視死如事生,所以很人格化,焚燒的紙帛類與我們生活用品相似,那也無可厚非,但要求,不要把塑膠套,包紮尼龍繩、標頭紙,破損的都燒在一起,那將是很糟的事,把這些“垃圾”都收好,放在袋中,帶出去放垃圾桶。亂丟,就如你把垃圾倒在家中大廳,或丟鄰居大廳,除非你不怕惹怒幽靈!
有的人天生嘴多,尤其出口皆惡言,在人間,最多是“得人憎”,若因喜歡評頭論足,在靈間,恐怕日子會難過;好話不妨多講,口出芬芳可增福!
把紙錢、紙帛“焚化”給祖先,所謂“焚化”是以火轉化相送,不要抱着燒垃圾的心態,唯恐燒不完,用枝幹翻來翻去,結果變成垃圾了。我們一個心理障礙,以為“燒完”等於“送完”,其實一入火便化而去。但是從另一個盡心角度說,要讓它“燒完”,那就不要亂堆亂疊,而是以“籍以白茅”心態,仔細排放,最好一面焚一面化,子孫們圍着,每個人放一些,那就不必“翻破”。假如大家都在邊看,不願參加,或只是讓你一個人在“化寶”,那真不可埋怨,而是要很高興,大家都“讓利”給你,更要專心一意,如在銀行數錢一樣!
什麼時候“化寶”呢?在大香燒了一半,最好燒了三分之二時,是最恰當。什麼時候收祭品,寶化完了,多等一陣子,便可以收了。習慣上我們會留下一個發糕在祭台上和后土,其他的東西,包括紙杯、燒完的香腳燭腳全清理乾淨,再上一支新大香,便可離開,千萬別留下會腐壞的東西,讓祖墳“其形渥”。
現在人對宗教信仰已互相交融,所以唸多幾遍咒文(真言),如佛教者可唸往生咒(很短故唸108遍),道教可唸清淨經或太上感應經,儒教者可唸《大學》《大同》,德教者可唸《心典》,其他宗教也有,或祈禱皆可!有其大用。
用紙箱代替,此箱有金、銀寶、衣、布、鞋、帽、…用具,可自選放置,也有便貨,別忘了寫上“路引”,亡靈名字、籍貫、生年月日。本年月日,再說明後人供奉便可!禮儀足具完整事死如事生,祭祖如祖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論語‧八佾》)。譯:祭祖時感應祖先就在眼前,祭神時感到神就在眼前。孔子說:“我沒有親自參與祭祀,就等於沒有祭祀。”
紙箱:如古代祭奠祖先的“燒包袱”。所謂“包袱” ,“包裹” 也,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包裹。過去,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區號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某某老大人”字樣,既是包裹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裹,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包裹裡的冥錢,種類很多,主家可自由選擇。
清明是上墳,是“孝道”的重要一個環節,不可馬虎,不可胡鬧,更不可斷絕。
說清明
清明節氣是“氣候溫暖明和,草木萌發繁茂” 。
我們傳统,一年之中有 “八節” 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清明也是以太陽曆計算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以當年二月平或閏而差異,太陽到達了黄經15度時,清明就開始了,即上一年的冬至過了106天就是清明。
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八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
“清明”兩字,根據宋代陳元靚的《歲時廣記》中所說:“清明者,謂物生清淨明潔”。清明時節,風和日麗,鶯飛草長,柳綠桃紅,改變冬季寒冷枯黃景象,大地一片清淨明潔。
漢代劉安所著《淮南子》中寫道:“春分後……加十五日則清明風至”。這裡說的“清明風至”之時正值陽春三月,所以有“三月節”之稱。
《歲時百問》一書也曾做解釋:“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可見,清明節是由它所處的時令,在氣溫、光照、降雨各方面俱佳而得名。
這時候,居北方的中國大部分地區時逢陽春三月,氣候溫暖,春光明媚,萬木凋零的寒冬已經過去,草木茂盛,一片生機勃勃,風清物宜的景象。 《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清明雨”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日子,故有農諺:“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
傳統的清明節有三種含義:踏青、掃墓、寒食。清明溫暖明媚,古時民間有踏青郊遊風俗,據宋朝史籍記載:“清明前後十日,城中仕女豔妝飾,金翠琛褵,接踵聯肩,翩翩遊賞,畫船簫鼓,終日不絕”。後來 “踏青”逐成為掃墓的別名。
寒食的傳說
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和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裏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複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离開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歎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後,寒食、清明成了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