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
中元節的由來
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和佛教盂蘭盆會(梵文U l a m b a n a)同個時候。“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節又稱“鬼節”。《五雜俎》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 《修行記》說:“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佛教也在這一天,舉行超渡法會,就是孟蘭會;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懸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佈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中元節傳說
地府於每年農曆七月初一,開鬼門放出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受人們供祭,七月最後一天,重關鬼門,所以七月又稱鬼月,普渡拜祭稱為“拜好兄弟”。
中元肇始於五斗米教的三官之說。六朝古道經中的《玄都大獻經》上說:七月十五日,中元之節也。……是日地官校閱,搜說眾人,分別善惡。諸天聖眾,譜詣宮中,簡定劫數人鬼簿錄,餓鬼囚徒,一時俱集,以其日作玄都大齋,敵於玉京。及採諸花果,世間所有奇異之物,玩弄服飾,幢幡寶蓋,莊嚴供養之具,清膳飲食,百味芬芳,獻諸眾聖,及與道士。與其日月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高錄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一俱飽滿,免於眾苦。得選人中,若非如此,難可拔脫。”中元節是地官赦罪之日,因此這一天誦經,作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
佛教則以目蓮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惦念過世的母親,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時的貪念業報,死後墮落在的惡鬼道,過著吃不飽的生活。目犍蓮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嚥。目犍蓮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說:「七月十五日是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盆羅百味,供巷僧眾,功德無量,可以憑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
盂蘭盆會及中元節都在於普度眾生,兩者之間的界限就逐漸模糊,形成了目前感恩眾生為宗旨的節日。
明朝的地方官於中元節祭祀當地厲壇,象徵官府“均惠幽明、仁政無遺”。明朝民間有種傳說,亡故的祖先於七月十二日夜歸家,十七日夜離去,十五日共同前往領受盂蘭盆齋。所以民間多在十四至十六日以素食祀祖。十五日上墳時,還有掏促織為戲的習俗。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一六三五)卷二:“十五日,諸寺建盂蘭會,夜於水次放燈、日放河燈。最勝水關,次泡子河也。上墳如清明時,或製小袋以往。祭甫訖。輒於墓次掏促織,滿袋則喜,秫竿肩之以歸。”
清朝中元節有放法船的習俗。法船以錦紙紮糊而成,有長至七、八十尺者。船上紙紮鬼王、判官、兵士、道士和尚唸經之形。在誦經超度儀式後,送入水中焚化為“慈航普渡”。此外,請都城隍像出巡以祭眾鬼。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1758)記載,清代中元:“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燈,使小內監持荷葉,燃燭其中,羅列兩岸,以數千記。又用琉璃作荷花燈數千盞,隨波上下。……都中小兒亦於是夕執長柄荷葉,燃燭於內,青光熒熒,如燐火然。又以青篙縛香燼數百,燃為星星燈。鏤瓜皮,掏蓮蓬,俱可為燈,各具一質”,均在“照幽冥之苦”。寺廟放水燈超渡孤魂之意。
中元的活動
七月十五中元普渡祭拜是從慈悲出發,為孤魂野鬼無人祭祀,統一在每年中元節祭拜,具博愛精神、發揚好施的情懷、闡揚“追遠”民風。
拜門口:舉行普度當天的下午,家家戶戶門口街邊祭拜好兄弟,在地上擺上飯、菜。糕、糖、餅......,插上整排香燭,在每盤供品上都插一支香。祭拜完畢後,焚燒紙錢,然後撒供,民間祭拜用三牲,盂蘭盆會多採用素食。
普度:就是以街、莊等居住單位為主的普度,多數在街上搭棚為祭壇。
廟普:在七月十五舉行,以寺廟為中心,主祭人寺廟主持。公普的費用,由廟方負責祭典的當事人“爐主”派人按戶募捐,俗稱“捐題緣金”,捐錢的人家就在門口吊起一盞燈籠,上書“慶讚中元”。德教會在閣中舉行拜 七月半,稱為 “閣普” 方式和廟普相同。普前閣前“樹燈篙”,用全枝帶葉青竹,著地豎在祭壇處 ,頂端掛七盞燈籠,入夜點亮。燈篙樹得愈高,招聚幽魂愈多。平 時只豎起兩、三丈高,大普度時才樹五丈燈篙 。
廟普於廟庭設祭壇,稱為 “普度壇”,懸掛三官大帝像。壇上置有三個斗燈。斗燈即在米斗內盛上白米,再放入鏡子、古劍、小秤、剪刀、尺、紙傘、油燈等避邪物品。壇前則設一列長桌,供民眾擺設祭品之用。廟前左右擺設紙紮的人像,左側為山神騎獅,右側為土地騎虎,另有一作呈舌狀的大士爺。大士爺俗稱“鬼王”,他本惡鬼頭目,常常率手下危害人間,得觀音菩薩收伏,因此頭上頂著一尊觀音(化前要取下觀音像,不化)。普度期間請來山神、土地及大士爺以約束眾鬼魂。此外,還有紙紮成屋形的兩種孤棚,其一為寒林所(翰林院),為鬼魂中的公候將相等享祿位者之牌位,其二為同歸所,為一般鬼魂的牌位。也有人以性別為區分,設立“男堂”、“女室”等孤棚。
普度壇外另設孤棚以供置牲禮、粿、飯等祭品。每樣祭品上都要插一面三角旗,寫著“慶讚中元”或“敬奉陰光”,下首書善男信女之名。以前伋供品中必有全豬、全羊。獻祭的豬公需口含鳳梨、柑橘等甜果,擔心其鬼魂投訴,所以民間索性用“看牲” 祭祀。“看牲” 是以麵粉捏塑成雞鴨魚肉,置於孤棚之上,分層陳設供品,稱為“肉山”。僧道要以“化食” 法把供品化大化多。也有搭建戲台演戲酬幽。普度結束,寺廟請道士法師“跳鍾馗” ,廟普圓滿。八月初一下午才關鬼門,所以七月的後半個月,民間繼續進行私普。
中元節的意義
中元節的祭祀具有雙重的意義,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感恩眾生,一是眾生平等,發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