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2013-03-12啓生編寫
癸巳年(2013) 的清明節是落在農曆二月廿四庚子日(西曆三月四日,星期四) 。清明是孝親先祖的節日,以習俗,清明這天前十日後八日(也有是以十日) ,前後十八天都是屬於節內,家家戶戶會在這段時間前往義山(墳山)先祖墳墓祭拜。我們許多人因為工假方便,會選擇星期六或星期日,有者更認真的,還要求单日子,良辰吉日呢。今年清明節的掃墓吉日吉時如下,供大家看看:
今年的清明節是落在西曆4月4日,農曆二月廿四庚子日,星期四,根據我們的習慣,上墳會選好日子。
2013-3-24星期日5am – 7am最好,其次是9am – 11am。
2013-3-30星期六5am – 7am。2013-4-6星期六5am – 7am。,
次吉的日子則有
2013-3-21日5am – 7am,9am – 11am。
2013-3-31日9am – 11am。
2013-4-2日5am – 7am,9am – 1pmm。
2013-3-5日9am – 1pmm。
現在的墳地已經很有組織化,商業性的“莊園、山莊”式自不話下,傳統的義山,也有清理工作,而一年收費,幾元至數十元。關於管理費是應該的,子孫不要佔這個便宜,以為反正墳多,你不給一樣享受到“清潔的環境” 。不要以為自己聰明,其實是最笨的行為,或者你已是定業不可轉,命中要窮一世;有錢的人才有布施的能力,窮和乞丐才接受別人的布施,你為了省那點錢,却坐定要去當“窮人”或“乞丐”的命,你說笨不笨。你給了保養費,最重要是物有所值,要求收錢的人(義山有組織),工作上不可取巧和欺騙,那就是正確的態度。退一步來說,承包商拿錢後不負責任,連鬼也騙,一個墳地千個墓,只要十巴仙的鬼魂生氣,去找上門,那恐怕他幾代人也沒完沒了,所以希望大家要施者富受者窮的規律,“驅窮”當富。
後人最好同一天一起前往拜祭,若是兄弟的恨深得不能相見,必需分頭辦事,習俗上,先拜者要準備豐厚的祭品紙錢,往後時間來拜祭者,只需香燭帛金使可!也請不必爭先後,雖然有說:先拜先收“祖蔭” ,最重要還是以一片“虔誠”的孝心禮敬,那麼祖先在天之靈便得到安慰了!受蔭就不分彼此!
有人說:父母健在時沒有盡孝,身後就算燒再多冥紙、夜夜哭墳,己經太遲了,要把握當下每一刻,克盡為人子女的本分,讓父母安享晚年。
父母活着的時候,不盡孝的子女,更要虔誠萬分,勤以敬拜。一、真誠懺悔、遲來的孝行,可能還能感動天,減輕天譴;二、死去的父母,死人因沒有肉體,靈會明白些,小神通顯出,知道孩子真心悔改,始終會讓愛恨會平衡起來,對生時的不孝子女,會少一點報復;天譴少了,父母原諒,那麼晚來運低時,報運到來就不會那麼慘絕了!
上墳時,第一個步驟,先把墳碑打理乾潔,然後把五色紙用塊小石頭壓在碑頭頂,就可以開始打掃(掃墓),子孫多,要每個人都動手清潔工作,如明堂的清潔,拔掉周圍和墳上的雜草,拿點新土填高墳,墳要又圓又高為吉祥興旺。填土後,別忘了鋤一塊青草皮蓋在正中,壓實(代表插柳)。碑上字淡了,給補上漆,現在人喜用金色。也可以給墳身油漆,但不要紅色和黃色,異眾又不當,給自家添鬥和添病。
清明的墳山上,會出現許多工人,代清理墳地。太粗重的,你可以請他們做,這也是布施,有一位來代整理墳的印尼工,在閒談時說,他的爸爸告訴他“幫人清潔墳地,要專心地好好做,你會得到靈魂的“恩賜” 。他說做了兩三年了,真的很有效。反正你富有安樂,把祖先庇蔭分一點給他們,那也算是“行善”!
在墳土上撒五色紙,周圍插香(有者以死者歲數計),比較多人忌撒花瓣,花的燦爛只一時,又具桃花之意,故多不用;清整完畢,就可以開始舉祭,在插香時,多燃些香,叫年輕輩到前後左右的墳都給插上一支或三支,睦鄰的人是快樂的。視死如事生,所以我們很人格化,焚燒的紙帛類與我們生活用品相似,那也無可厚非,但要求,不要把塑膠套,包紮尼龍繩、標頭紙,破損的都燒在一起,那將是很糟的事,把這些“垃圾”都收好,放在袋中,帶出去放垃圾桶。亂丟,就如你把垃圾倒在家中大廳,或丟鄰居大廳,除非你不怕惹怒幽靈!
有的人天生嘴多,尤其出口皆惡言,在人間,最多是“得人憎”,若因喜歡評頭論足,在靈間,恐怕日子會更難過;好話不妨多講,口出芬芳可增福!
我們把紙錢、紙帛“焚化”給祖先,所謂“焚化”是以火轉化相送,不要包着燒垃圾的心態,唯恐燒不完,用枝幹翻來翻去,結果變成垃圾了。我們一個心理障礙,以為“燒完”等於“送完”,其實一入火便化而去。但是從另一個盡心角度說,要讓它“燒完”,那就不要亂堆亂疊,而是以“籍以白茅”心態,仔細排放,最好一面焚一面化,子孫們圍着,每個人放一些,那就不必“翻破”。假如大家都在邊看,不願參加,或只是讓你一個人在“化寶”,那真不可埋怨,而是要很高興,大家都“讓利”給你,更要專心一意,如在銀行數錢一樣!
什麼時候“化寶”呢?在大香燒了一半,最好燒了三分之二時,最恰當。什麼時候收祭品,寶化完了,多等一陣子,便可以收了,習慣上我們會留下一個發糕在祭台上和后土,其他的東西,包括紙杯、燒完的香腳燭腳全清理幹乾淨,再上一支新大香,便可離開,千萬別留下會腐壞的東西,讓祖墳“其形渥”。
現在人對宗教信仰已互相交融,所以唸多幾遍咒文(真言),如佛教者可唸往生咒(很短故唸108遍),道教可唸清淨經或太上感應經,儒教者可唸《大學》《大同》,德教者可唸《心典》,其他宗教也有,或祈禱皆可!有其大用。
用紙箱代替,此箱有金、銀寶、衣、布、鞋、帽、…用具,可自選放置,也有便貨,別忘了寫上“路引”,亡靈名字、籍貫、生年月日。本年月日,再說明後人供奉便可!禮儀足具完整事死如事生,祭祖如祖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論語‧八佾》)。譯:祭祖時感到祖先就在眼前,祭神時感到神就在眼前。孔子說:“我沒有親自參與祭祀,就等於沒有祭祀。”
紙箱:如古代祭奠祖先的“烧包袱”。所谓“包袱” ,“包裹” 也,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包裹。过去,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包裹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裹,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包裹里的冥钱,种类很多,主家可自由選擇。
清明是上墳,是“孝道”的重要一個環節,不可馬虎,不可胡鬧,更不可斷絕。
說清明
清明節氣是“氣候溫暖明和,草木萌發繁茂” 。
我們傳统,一年之中有 “八節” 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清明也是以太陽曆計算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以當年二月平或閏而差異,太陽到達了黄經15度時,清明就開始了,即上一年的冬至過了106天就是清明。
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
“清明”两字,根据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所说:“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清明时节,风和日丽,莺飞草长,柳绿桃红,改变冬季寒冷枯黄景象,大地一片清净明洁。
汉代刘安所著《淮南子》中写道:“春分后……加十五日则清明风至”。这里说的“清明风至”之时正值阳春三月,所以有“三月节”之称。
《岁时百问》一书也曾做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可见,清明节是由它所处的时令,在气温、光照、降雨各方面俱佳而得名。
这时候,居北方的中国大部分地区时逢阳春三月,气候温暖,春光明媚,万木凋零的寒冬已经过去,草木茂盛,一片生机勃勃,风清物宜的景象。《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清明雨”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日子,故有農諺:“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
传统的清明节有三種含義:踏青、掃墓、寒食。清明温暖明媚,古時民间有踏青郊游风俗,据宋朝史籍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艳妆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後來 “踏青”逐成為掃墓的別名。
墓祭--掃墓
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清明扫墓,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扫墓的时间,最好是在节前或节后10天农历的单日子进行。清明当天,一般是僧人扫墓,表达自己不能为祖先传宗接代的歉意。
清明節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掃墓祭拜先人,由来已久。《梦粱录》中记载,在古代清明節當天,“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 ,达官貴人、黎民百姓,在清明上坟掃墓祭祖。
掃墓俗稱上墳,祭祀先人;祭奠昭示血脉继承,追思及緬懷先輩,先祖、先烈、先人。後人不忘祖先含辛茹苦的養育,開荒辟地建立家園,是家長教導子女應有感恩及孝順的節日,年轻一代知道敬老尊贤而慎终追远。”
曾子曰: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大意:“嚴谨慎重對待父母的逝世,懂得追念久远的先祖,百姓的道德风尚就会日趋淳厚了。” 在傳統文化中,以父母為天地,人死為神,魂歸虛空,入土為安,祖先和已逝父母,那兒都不去,住在宗廟(祠堂)或家裡祖先位,繼續保佑後人,後人繼續盡孝,清明節上墳日是行孝的日子,孝文化的一環!
清明節時家家戶戶上“義山”掃墓,平時空蕩蕩的墳地變成人山人海,後人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物品,攜鋤帶剷,為墳墓清理雜草,給墓碑上新色,培上新土,栽種綠草新苗,或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擺上先輩愛吃的食品,然後行禮祭拜,依先老後幼輩份,由長至小的年嵗上香,待香燭將燒盡,才把幾天折疊好的冥紙連同帛紙衣物箱焚化。
許多人非議紙帛的多樣化與現代化,以此為譏笑,悉不知,正應上“事死如事生”的思想。有人更理直氣壯罵焚燒紙帛是污染環境,理由沒錯,行為不可取,不見得指責超過億萬倍的汽車、工廠排污、燒垃圾廢氣污染,撿那焚燒幾張紙兇罵,難免令人懷疑是宗教排他性作祟,令人啼笑不得。
科學進步,沒有把華人帶到虛擬的假世界裏盡孝道,而老老實實去掃墓,這是多麽值得慶幸的幸福。清明節是思親節,掃墓是孝道的一環,心目中要有祖先存在,孝就才會受到延續,中國人才有機會洗脫最不孝的族群。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大意: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一天,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死了,要按礼来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寒食的傳說
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和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裏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複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离開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歎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後,寒食、清明成了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又一个说法叫“插柳节”。
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
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百鬼出没。人们为防止侵扰,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和諧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插柳有多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民间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图个吉利。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有意味着家庭兴旺的文化含义。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
清明詩
《清明》--唐代詩人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南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
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百蝴蝶,
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
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
一滴何曾到九泉!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
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
几家坟上子孙来?
《天有霓裳》--清明诗 (当代)刘小烽(刘周)
憔悴坟头土,
见之如亲人;
千古仿徨事,
此物最伤情
( 注:丙子,1996年丙子年。评析:凡读过此诗而到亲人坟前者,必能忆起此诗)。
丙子清明:
桃花粉红杏花白,
雨打花枝树树开;
行人面上悄悄下,
几家坟头哭声哀。
(评析:此诗落笔写景,以景寓情。先写娇嫩艳丽的桃花杏花。次写风雨扑打着花枝.花儿静静的盛开。再写雨珠或者还夹着泪珠,从行人的脸上悄悄滑落,此时忽又从不远的几处坟头传出凄惋的哭声。这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清明上坟场景,淡淡的哀怨中透着微微的温馨,使人于此觊见生活的平淡与人类繁衍不息的伟大。)
风吹外婆在时雨,
雨打外婆在时风;
年年此日都留泪,
岁岁坟前奠斯人。
阴阳无途通音问,
清明寻路且上坟;
点点泪和纸钱化,
水酒少去不见人。
道边衰草萌生意,
一点新绿妆枯黄,
纵然无雨犹下泪,
外婆坟在堆云旁。
坟头掊土新叠旧,
坟前草木枯又青;
音容应在此地下,
湮没黄尘多少春。
《七绝·乡村清明日》--(现代)左河水
年欢未尽又清明,
雨燕声咽柳失魂。
寂静青山人陡涌,
冥钱纸烛祭先陵。
和諧本質因素--神的觀念:
“神”觀念,在華人傳統文化有兩層含義,一種為“精奧難知”義,一種為逝者。為死為“神” ,又分別二種,“有功為神,無功為鬼”,後者之義是民間所普遍的理解。這個“神”略包含三個部分,高層次的是立德、立言、立功的聖賢,如皇帝、神農、堯舜、周公、孔子、孟子……為他們立廟,有獨立的祭祀和紀念日,對某族群、區域有功的人,也一樣受到區域的立廟祭祀供奉。
另一個部分是“祖先”,“祖先”是华夏民族獨有的神,是“家庭”中的一個成員,我們的先輩逝世了,沒有去天堂(耶教的),也沒有去地獄(印度的),而是留在族中,到祠堂的廟或在家中祖先位受供奉。清明節是祭祖的節日,要上墳呢。古代,人們供奉“天地親君師” ,時至今日南洋也有人遵照這個傳統,把一切有功已逝者全包含進去了。
我們的“神”和宗教的“神” 不可混為一談,更不必因為有人批評華人拜的“滿天神佛”,含有貶意而自卑。我們因為有“道” 的終極想,才有這樣的“神”觀念,在感恩中敬神、敬鬼,而生起敬畏之心。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把陰、陽兩世間平等化,人和神(鬼)只是活與死兩界,所以從來沒有把人推向“惡魔” “魔鬼”,生起消滅想,產生對立位差別。這是了不起的“和諧” 種子!
南洋諸國對華人雖然不太善意,還是尊重風俗習慣,他們是講究孝順父母的族群,對逝世的屍身,都具有尊敬心。華人有一句無以復加的毒話:“鉋你的祖墳”,外族人有“道”,就不會幹這種滅絕人性的事,不只相信,甚至有印証,“鉋祖墳” 者必招來絕子絕孫報應;很奇怪,反而有一些華人及領袖,還不如其他族人,不僅自飽祖墳,還嗜好鉋民族歷代領袖(皇陵)、名人的墳,對絕子絕孫一點也不在意。
華人的“孝”道也有危機。有人學習印度傳統,也用一把火燒掉屍體,作人死如燈滅想,這種滅跡法與入土為安傳統大相逕庭,孝道上恐怕會斷了鍊,幸好此類人是佔少部分,否則,清明一節終會無墓可掃,無處可禱!
誦典、真言
【大 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 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 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 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者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 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同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德教心典】
陰陽分曉日月尊,渾渾五行合乾坤,帝德玄黃參化育,訂立慧緣休真根。
玄旻高上帝 玉皇大天尊,慈念塵土末劫,發大悲心,揚大教化,渡一切苦厄,救一切蒼生。眾善子!教不離德,德不離心,天命為性,率性歸真。是故有諸行藏,不欺不偽,不貪不妄,不驕不怠,塵世無魅,無侵損相害,無是非訟擾。赤心古樸,積精為神,水火刀兵不見,災疫疾厄不遇,恬愉自得,慈志潔淨,常持聖典,正覺開志,超凡化真,心廣體胖,家室安寧,以增天爵,以邀古亨。旻誠無物,旻妙旻精,道化成理,虔感旻靈。
南無大慈大悲伏魔大帝德德社旻上上古佛玉皇大天尊。三稱
【往生咒】
南无阿弥多婆夜哆 他伽哆 夜哆地 夜他阿弥利 都婆毗 阿弥利哆 悉眈婆毗 阿弥利哆 毗迦兰谛 阿弥利哆 毗迦兰哆 伽弥腻 伽伽那 枳多迦隶 莎婆诃
nā mó ā mí duō pó yè dé, tuō qié dé 。yè dé dì。
yè tuō ā mí lì, dū pó pí。ā mí lì dé。xī dān pó pí。
ā mí lì dé。pí jiā lán dì。ā mí lì dé。pí jiā lán duō。
qié mí nì。qié qié nuó。zhǐ duō jiā lì。suō pó hē。
【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易空,空不易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盡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太上感应篇】
太上曰: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犹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以恶为能,忍作残害。阴贼良善,暗侮君亲。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诳诸无识,谤诸同学。虚诬诈为,攻讦宗亲。刚强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当,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谄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轻蔑天民,扰乱国政。赏及非义,刑及无辜。杀人取财,倾人取位。诛降戮服,贬正排贤。凌孤逼寡,弃法受贿。以直为曲,以曲为直。入轻为重,见杀加怒。知过不改,知善不为。自罪引他,壅塞方术。讪谤贤圣,侵凌道德。射飞逐走,发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愿人有失,毁人成功。危人自安,减人自益。以恶易好,以私废公。窃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丑,讦人之私。耗人货财,离人骨肉。侵人所爱,助人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胜。败人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骄,苟免无耻,认恩推过。嫁祸卖恶。沽买虚誉,包贮险心。挫人所长,扬己所短。乘威迫胁,纵暴杀伤。无故剪裁,非礼烹宰。散弃五谷,劳扰众生。破人之家。取其财宝。决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人规模,以败人功,损人器物,以穷人用。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见他富有,愿他破散。见他色美,起心科之。负他货财,原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见他失便,便说他过。
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埋蛊厌人,用药杀树。恚怒师傅,抵触父兄。强取强求,好侵好夺。掳掠致富,巧诈求迁。赏罚不平,逸乐过节。苛虐其下,恐吓於他。怨天尤人,呵风骂雨。斗合争讼,妄逐朋党。用妻妾语,违父母训。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贪冒於财,欺罔其上。造作恶语,谗毁平人。毁人称直,骂神称正,弃顺效逆,背亲向疏。
指天地以证鄙坏,引神明而监猥事。施与後悔,假借不还。分外营求,力上施设。淫欲过度,心毒貌慈。秽食馁人,左道惑众。短尺狭度,轻秤小升。以伪杂真,采取奸利。压良为贱,谩蓦愚人,贪婪无厌,咒诅求直。嗜酒悖乱,骨肉忿争。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夸,常行妒忌。
无行於妻子,失礼於舅姑,轻慢先灵,违逆上命。作为无益,怀挟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爱。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损子堕胎,行多隐僻。晦腊歌舞,朔旦号怒。
对北涕唾及溺,对灶吟咏及哭。又以灶火烧香,秽柴作食。夜起露,八节行刑。唾流星,指虹霓。指三光,久视日月,春月燎腊,对北恶骂。无故杀龟打蛇,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又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亡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之直。又枉杀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杀也。
取非羲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夫心起於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於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後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
【清靜經】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慾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唯見於空。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慾豈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GAYATRI MANTRA】
OM BHUR BHUVA SVA;
TAT SAVITUR VARENYAM
BHARGO DEVASYA DHEEMAHI;
DHEEYOYONA PRACHODAYAT
OM SHANTI!SHANTI!SHAN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