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中“四時八正”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既是節氣被作為節日來過的,只有冬至和夏至兩個節令。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華夏民族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節氣時間,在公曆每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前后。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北半球,冬至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白天時間最短,晚上時間最長,所以冬至又稱“日南至”或“南至”、“冬節”、“長至節”、“亞歲”,也有的稱“消寒節”等,
過了冬至,太陽光線才逐漸由南回歸線向北移,白天一天天變長。冬至也是冬季中最寒冷的時間,稱為“進九”,“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左傳·僖公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冬至之后,白日漸長。唐代孔穎達《正義》疏《易經》“后不省方”句曰:冬至一陽生,是陽動用而陰復于靜也。冬至為陰陽交替時刻,是陰(夜)氣盛極轉衰,陽(日)氣剛要萌生,是冬去春來的前兆,具有繼往開來的意義。因此,古人非常重視冬至這個節氣。
冬至一陽生為復卦,卦象六爻,上面五個是陰爻,下面是一個陽爻,這代表一點陽氣開始生了,陽氣的根本,是真陽之氣;冬至這天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天,是陽盛陰衰的開始。在這一天,盛到極點的陰氣開始衰退,一點陽氣冉冉萌生,是陰陽轉換的時刻。
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說明年關將近。
周曆正月為夏曆的十一月,正月等于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漢代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場流行互賀的“拜冬”禮俗。《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 《易經》復卦象傳說:“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施不行,後不省方”。所以這天朝廷上下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魏晉六朝時,冬至稱為“亞歲”,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宋朝以后,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慶活動。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
宋代,冬至還被定為“法定節日”,每逢冬至,百官朝賀,君不聽政,民間歇市三日。
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
“冬至陽生”之日開始保健養生,陰極陽生,體內陽氣蓬勃生發,易吸收營養,滋補功效,冬至前后養生保健的關鍵時期。要把陽氣之苗保護好,精心調養,,經絡通暢,陰陽順利轉化。
冬至這天,北方人“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吃餃子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南方人則“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湯圓“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拜祖先以外,還有拜神佛、灶王爺、三界公及地基主的習俗。拜過祖先的冬節圓,照例要粘貼一兩顆在門扉。
湯圓要作紅、白兩色。另外再作如雞蛋大的湯圓紅白各六,內包糖料、花生粉等,稱為“圓仔母”。家中有小孩的,就讓他們用染色的圓仔捏塑一些動物造型的小玩意兒,以示長久團圓。
吃冬節圓時,還有一種俗信:每匙只舀兩粒,吃到最後,未婚者必剩下奇數,已婚者必為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