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五倫‧五教
常說中國是個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國,實在一點都不為過,根據《書‧舜典》中就載有「五典五常之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常之道,就是仁、義、禮、智、信。《漢書,董仲舒傳》亦說到:「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飾也。」
家庭中能做到這五常,生活有規律、作息有定時、尊賢敬老、撫幼恤孤、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就是常態,五常之中有一常沒有做到,就是反常。
五常和五倫是一體的兩面,社會的組合結構,是以「五倫」為主軸: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此五倫要能保持常態,則必須以家庭中的「五常」為基礎,兩者如同一座高樓建築,基礎堅固,高樓就穩當結實,不虞崩塌,如果根基不牢,那高樓也就岌岌可危,這是誰都知道的事實。
因此,要想整個國家社會的運作在常態中進步,首先要使家庭「五常」的狀態保持正常,然後「五倫」自然也隨之正常。先儒陳白沙有鑑及此,特地撰寫〈五倫箴〉一首,極有見地,值得推介:
一倫君臣:為君學堯舜,為臣學伊周:君過必諫;日必親臨朝,共臣攝國政;當絕諛佞臣,切直忠言聽。
二倫父子:子孝父心寬,斯言成為確;不患父不慈,子賢親自樂;父母天地心,大小無厚薄,大舜日夔夔,瞽瞍亦允諾。
三倫夫婦:夫以義為良,婦以順為正;和睦禎祥來,乖戾災禍應,舉案必齊眉,如賓互相敬,牝雞一鳴晨,三綱何由正?
四倫兄弟:兄必愛其弟,弟必恭其兄;勿以纖毫利,便傷骨肉情;周公賦棠棣,田氏哭紫荊;連枝本同氣,讒言切勿聽。
五倫朋友:損友退而遠,益有近而親;結交擇德義,豈論富與貧?君子淡如水,歲久情愈真;小人甜似蜜,轉眼如敵人。
- 摘自「治有常到萬事亨通」 吳東權 文 人間福報 2011/01/10
「五倫」 出自《孟子.滕文公上》:「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倫的關係,最重要的是父子關係,由於父子關係是與生俱來的,故此『孝』也就是與生俱來必然要面對的一「倫」,是以我們說『孝』是五倫的根本。
第二重要的是君臣關係。孝的表現,在家庭之外,便是領袖與部屬、上級與下級的關係,亦即是如何處理君臣關係(上下級、個人與整體)的問題,即能不能做到盡『忠』的問題。故『忠』是孝道的完善和擴大,是五倫中的大義。
至於兄弟有悌、夫婦有義,這是孝的延伸。朋友有信,則是忠的延伸。
所謂五倫,就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的人際關係。五倫和五常、五典具有相同的意義。孟子滕文公上說:「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是教人處於社會中,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之間的關係應如何相處的道理。也就是說五倫是人類平常應該履行的正當行為。
是中國古代五種最常見的人際關係,與其中各倫的社會規範、角色互動與各倫之間的關係,都是五倫本身的非常重要的重點。
首先就君臣倫而言,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臣有小過,君當將過指明,切勿殘害忠良;君有過,臣當勸諫,不可背地憎君,朝中大事,君臣合議,制度合理,君不學桀紂、臣不學曹秦,君則敬,且施仁政於民,臣則忠,為江山社稷效力,自然君臣有義。
再來就父子倫而言,父教子弟要以仁慈,子事父母,要以孝心,父母教訓兒女,應ㄧ視同仁,不可偏大向小或偏小向大。兒女事親亦不應分父母叔伯,為人父止於慈,為人子止於孝,自然父子有親。
第三就夫婦倫而言,夫妻之間應相敬如賓、相親相愛,家中大小事情,夫妻商議而行,夫婦生兒育女,以禮教訓,兒女長大成人,立起祖先香煙,夫和婦順,自然夫婦有別。
第四就兄弟倫而言,長者為兄,幼者為弟,兄要愛弟,弟要敬兄,在家一團和氣,出外和睦鄉鄰,若同在一屋簷下,應莫分貴賤:凡處事情,以讓為先,同席要分上下,同行要分先後,如此之行,四海之內,皆為兄弟,兄忍弟寬,自然長幼有序。
最後就朋友倫而言,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善與人交,久而敬之,若有過錯,勸而改之,若有善事,助而成之,以朋闡道,以友輔仁,衣食共用,生死不離,不論富貴貧賤,以德來往朋誼友實,自然朋友有信。
上述 包含 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在內的儒家倫理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有意義的人際關係模式。且對中國古代以農業為主的社會的和諧有著很大的貢獻,這也是他最偉大的地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