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德、禮--謇叔
礼,是一种社会规范。一般说来,为了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有三种主要的社会规范体系:法、德和礼。
关于"法"和"德",平时谈得比较多。我们国家现在的治国方略,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制和道德,二者的功用同为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保证社会的正常发展,而其作用的手段、性质又有不同。法制是通过制裁违法的行为和违法的人,以保证社会秩序得到遵守,道德则是通过教育来使人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法制依靠的是强制,道德依靠的则是人们的自觉;法的制裁作用于犯罪之后,道德的教育则作用于人们行为之前,防范于未然;法制作用于人们的行为,道德则作用于人们的思想。二者各有特点,各有其用,相互支持,相互补充,不可偏废。这一点,无论中外,所有国家都不例外。
至于"礼",则是反映了中国的特点。一位学者向外国学者介绍中国思想时说过:"在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的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并且说,礼是"中国的核心思想",(引自邓尔麟:《钱穆与七房桥世界》)
礼不同于法,也不同于德。相对于法,"礼是一种社会性的,而法制是一种政治性的"(钱穆:《湖上闲思录·礼与法》)法凭借政府权力,是强制性的;礼则以道德为基础,表现于习俗,靠社会和人们的自觉和习惯来维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礼尤重于法。在中国古代,礼存在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既是家庭和社会日常生活的准则,也是政府处理内务和外交事务的准则。个人的坐卧行走、晨昏定省、洒扫应对,民间的生死婚嫁、人际交往,朝廷的祭祀、朝觐、议事、盟约,人们的富贵贫贱之等,都有礼的规范。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法制是基本的社会规范。但依法治国也需要礼的配合。单纯依靠法,可以制裁犯罪,不能使人文明有礼;乱扔废物,随地吐痰等这样一些有关社会公共秩序的问题上,如果单纯用法,将管不胜管;而明礼则可以使人们自觉遵守公德,彬彬有礼,使社会趋于和谐温馨。
相对于德,德是内容,礼是形式;德是内在的道德情感,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德是基础、灵魂,礼是德的体现、落实。没有礼,德就无所依托;脱离德,礼就徒具形式。仁与礼互为表里,相得益彰。有人觉得,德很抽象,不好把握。有了礼,就可以落实到具体行为上,就有了可以实际检验的具体标准。例如,尊老,是中华传统美德;公交车上给老年人让座,是体现这一美德的一种形式。通过让座这样一些实际的行为,尊老的美德就可以落实了。礼不只是使德得到落实,它反过来也起着培养仁德的作用;通过礼的熏陶,可以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使百姓的道德风气淳厚起来。所以,礼不是小节,也不只是一些形式。它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良好风气的基本准则,在礼的形式下,体现着道德的情感和要求。对社会来说,道德建设要通过礼来落实,礼是社会风气、文明程度的标尺。对个人来说,礼是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德和礼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只有德礼兼备,文质彬彬,才是有德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