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儒家思想中的

 

杨晓刚-2011716
  
  很多人把称为儒家思想的内核,从伦理道德上说,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儒学并不只是伦理道德的学说,它是和西学中的宗教、伦理和哲学都可以对话的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谈宗教就要谈、谈天命;谈哲学,就要讲了。这个字,是与道学中的,佛学中的相对应的。这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一个很关键的概念。可以说,你不理解,那你对儒家思想的认知是不入堂奥的。完全掌握、运用(化之),那是圣人才能做到的,但它作为概念,不是不可以认知的。 
 
  是儒家思想的根本世界观。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在儒家看来,没有了,就没有了一切,一切都依而存的。在理解的时候,不要从诚信字入手,而要从真诚入手。 “就是,是客观的存在。伊川先生说:诚者,实而已矣。朱子曰: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说白了,就是客观实在,以及客观实在的属性与规律。正是的观念把儒家思想与混沌的道家思想和唯心的佛教思想区分开来。可以说才是儒学中最为核心的概念。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意思是说,世界是客观实在的,客观实在的规律就是天道;认识你自己,就是人世之道的根本。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意思是说:顺应天道自由的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充分的体现自己的存在,就是;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就是智慧。说到这里,大家就应明白了,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真理。你完全可以大胆的把儒学原典中的,全部替换成真理,然后再去看。当然的概念不只于形上,也包含形下,也就是说,它既是真理,也是客观事实本身。有人说儒学是存在主义,也有人说儒家思想是理性思维。道理也就在这里。儒家是不谈不存在的事情,所谓子不言乱力怪神。对于存在而又把握不了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态度要老实,才能认知规律,长见识。为人处事的老实客观态度就是诚信,信者,德之基。诚信、诚信,德的产生就是由而来。就是认知自我,率性而为。如推己及人,那就是了。平衡自我外我的根本原则就是公平、公正,也就是义(合理)。仁义是儒文化的核心所在。 
 
  哲学的两个根本问题就是我之所以为我世界之所以为世界我之所以为我也就是我是谁?或称思芬克斯之谜。我们不妨用儒家思维来回答一下这两个问题。我是谁?答:我就是我。世界是什么?答:世界就是世界。我和世界的存在,都是依真理而存在的。我之所以为我,因为我的存在就是真理的体现,体认我的存在的合理性,就是知性的过程,所谓自诚明,谓之性”“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也就是说,你只有客观的看待天下万事万物,你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你只有了解了事物的本质是客观的实在,你才能明白自身的存在的意义;你只有明白自身和他人存在的意义,你才能反过来明白万事万物存在的意义;你懂得万事万物存在的意义和合理性,你就会拂去云翳,睁眼看世界,深为万事万物的存在得如此合理而赞叹不己;当你真正理解了天地造化的奥妙与伟大时,那你本人也就与天地同才了。所谓格物、至知、正心、诚意。” 
 
  儒者是和而不同的,是独立于世的,是率性而为的。率性之谓道。儒者不是委屈自己而依顺别人来存在的人。而是依顺自己的性情而存在的人。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就是说,任何人的个人意志,都是不可以被剥夺的。儒家思想主张不卑不亢的为人处世态度,鄙视一味顺从于人、丧失独立意志的妾妇之道,提倡大丈夫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荀子曰:上不循於乱世之君,下不俗於乱世之民;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同苦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傀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说到底,做人就要有独立与自由的人格与尊严。同时,它的教育与评价体系也尊重人的个性与自由。主张看人当看大节,小德出入可也。认为君子不器,意思是说,优秀的人是有个性的,不可复制的,不可以象器物一样规格化,不可能被批量生产出来,因材施教同样体现了这种对个性的尊重思想。正是人类个体存在差异性的这一事实,就意味着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才能保证每个人最大可能地发挥出自身的价值和创造力,自由不只是人性的必然需要,也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需要,如约翰·穆勒所说:进步唯一可靠而永久的源泉是自由。从这个角度讲,儒家思想又是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所以也有自由主义儒学的说法。 
 
  通常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是为我视角之学,而儒学在认知自我的同时,推己及人,直接引入公平对待外我(他人)的原则,其哲学结果必然是利己利人。所以仁义思想在儒家思想中是极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而”“之辩也是儒家的基本功。不明了为合宜(合理)之利,那就不是儒者了。 
 
  综上,儒家的哲学观就是用真理(诚)来勾连起天人合一的理念的。的存在和世界的存在都是依于真理(诚)而存在的。率性从道,做真实的自我。我之外的世界二分为外我(他人)的世界和物的世界。推己及人,尽知外我(他人)的世界,科学理性的对待物的世界,也尽知物世界的规律。诚者非自诚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儒者不应只内求心性,还要外明事物之理。要做到科学理性的对待物的世界,就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要做到合理的处理好和外我(他人)的关系,就要体己惜人,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王阳明曰: “诚是心之本体” “尓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尓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尓只要不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 
 
  的彻底体认几乎是不可能的,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一但进入化境,则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这不是唯心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知史可鉴今;明事物之理,也必能依其规律,断其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