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化成理摘錄

 

一、

    《易‧乾》卦辭: “乾,元、亨、利、貞” ,元亨利貞,道也

    《易經‧小畜》:“複自道,何其咎” 

    《易經‧履》:“履道坦坦” ,符合的“道” 的道路,必是坦途,亨也。

 

二、

       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老子》第二十五章)” 。 為超越天地,駕馭萬物的自然規律。“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老子》第六章)”。道是宇宙處在原始狀態中的混沌未分的統一體,它就像是雌性的產門,生育萬物,統領萬物。

 

        莊子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大宗師》)”。道是終極根源,是無所不覆、無所不載、自生自化、永恆存在的宇宙本體。

 

三、以理闡道

 

        《尚書·洪范》:“無有作好,遵王之道”,這裡的道是正確的法令、規範和法度的意思。

 

        《左傳》:“王祿盡矣,盈而蕩,天之道也”,這裡的“道”已帶有規律性的意思,表明它的概念已逐步上升為哲學的範疇。

 

        《論語‧述而第七》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于仁,游於藝” 。 

        《論語‧雍也第六》:“誰能由不出戶?何莫由斯道也?”。

        《孟子‧離婁章句上》說,“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道在爾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之難。”從天子至於庶人,只要勤于修身,時時刻刻按“道”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就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孔、孟的“道” 化為治國、做人的規範,易於推行,提出道化成理的論說,摸得著、容易了解的道德規範:

 

1、中庸之道

 

        《論語‧雍也第六》“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中庸是儒學的重要範疇之一,中庸之道是孔子最先提出來的。孔子的孫子子思作《中庸》,具體闡發了孔子的思想。第一章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是說,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的情感時,心中是平靜淡然的,叫做“中”,但喜怒哀樂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們必然要表現出來,表現出來而符合常理,有節度,這就叫做“和”。二者協調和諧,這便是“中和”,即“中庸”。人人都達到“中庸”的境界,大家心平氣和,社會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無事了。

 

二、絜矩之道

 

        “絜”是量度的意思,“矩”是畫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為法度、規則,絜矩之道是儒家倫理,指一言一行要有示範作用。《大學》第十章“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又說,“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後;所毋于後,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簡言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上位的人做到率先垂範,以身作則,老百姓就會積極仿效這種行為,就會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又如:《論語‧子路第十三》子曰:“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大學》第十章“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這些句子從不同的角度說明了身教示範作用的重要性。

 

三、忠恕之道

 

        一天曾參侍候在孔子身邊,孔子說,“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參聽後,點點頭說:“是的。”孔子離開後,學生們問曾參:“老師的話是什麼意思呢?”曾參回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第四》)”。什麼是忠恕之道?所謂“忠”,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第六》)。” “恕”的含義,孔子在與子貢的一次對話中作出了回答。《論語‧衛靈公第十五》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要想自己有所建設,也要讓別人有所建設;要想自己有成就,也要讓別人有成就;自己不想面對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這種推己及人的品德就是忠恕之道。孔子在另一次與弟子們的談話中,諄諄教導他們:“忠恕離道不遠,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中庸》“道不遠人”章表達的也是這種意思。

 

四、仁義之道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東漢古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說:“仁,親也。從人二。”清代文字學家段玉裁又進一步注解道:“親者,密至也。從人二,相人偶也,人偶猶言爾我親密之詞。”認為,親人、愛人之心就是“仁” ,《論語》反復論述“仁” ;在《論語》中共出現“仁” 105次,可見其重要地位。

 

        孟子《告子上》說:“仁,人心也;義,人路也。” 

        孟子《萬章下》又說:“夫義,路也;禮,門也。唯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

        《中庸》:“義者,宜也。”

        段注《說文》:“義之本訓謂禮容各得其宜。”

 

        仁是最高的道德,是道德本體。義是通向仁的必由之路,而禮則是進入仁義的大門,義和禮,中庸、忠恕都是從屬於仁。孝、悌、慈、廉、恥...... 等等都是“德目”。

 

注釋:

①、程子:(1033—1107),即程頤,字正叔,世稱伊川先生,洛陽人。北宋哲學家、教育家,少時和兄程顥俱學于周敦頤,同為北宋理學的創立者,世稱“二程”,講學達三十餘年,門人甚多。

②、令尹子文:令尹,楚國的官名,相當於宰相。子文是楚國的著名宰相。陳文子:陳國的大夫,名須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