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教講述‧德典
馬貴德
第 四 章:德 典
一、德教心典的釋義
德教心典,是信仰德教的人所能誦念熟記的經典,它不止作為德教舉行宗教儀式時所必需持誦的經典,而且是每一個崇信德教的人“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經和與則,---自修和處世南針,不論是集體的誦念,或是個人的默念,皆有致誠與存誠的心情和精神,因此,由誠意而出正心,---景仰正神和先聖先賢的懿德懿行,而有教不離德,德不離身的思維。
不欺,不偽,不貪,不妄,不驕,不息,的誡約,可以養成善良的行為與人格,亦即是誠意,正心,修身的目的和表現,而且這六種誡約,用為齊家,則家庭可以成為“真”“善”“ 美”的家庭,以之治國,兩國家亦可成為“國泰,民安,”的國家,更因為有“無”侵損相書,“無是非訟擾”的概念和願望,那種仁德的行為當然可以感化天下太平,世界安寧而大同郵治之世了。
或許有人說:人類的智識複雜而且有高低分別,不特賢愚各有不同,而且老少各有差別,有許多事物不能了解和明白之前,往往發生很多的疑惑和固執,如果把事實告訴他,反而令他不信,和不肯去進行,因此而致誤事,又有許多事情,不負不妄,便不能達到目的,好像醫生為富家治病,開了便宜的方,反而令他輕視了藥品的價值和信仰力:更有一種事情,是必須持重應忖,不可輕易進行的,如果照德典上的教示不欺,不偽,不貪,不妄,不驕,不息的誡約進行,不是拂悖人情,反受不利嗎?
不錯,這是合理的行為,如果出發點是善的,人們的一切行為是沒有什麼叫做欺偽貪妄驕息的,好像父母對待子女,當子女的智識薄弱或是因為在得意忘形而不顧當前的危險時,父母便不得不用危辭或是巧言去告戒他或是慰勉他那種危辭巧言欺偽的行為,正好像學校教育,因為學生的知識未開,因此兩周循循善誘的辦法,而不是存心加以欺偽的,至於醫生為令富室不輕視他的便宜藥方而以重價索取醫藥費的貪妄行為,如果出發點是善意而且富室確能供應醫藥費而樂於給與的,這還可以算為治療富人病的一個方法,但是,出發點是為詐取厚利和對一般力量不易負擔他那貪妄的醫藥費,那便是失德而非出於權宜了,至於有一種事情的發生必需持重而輕易處置,因此而有怠緩的行為,這不是驕慢的問題而是持重與慎重的問題,不特是合情合理,而且是明智的舉動了。
德教教人以德,持出不欺,不偽,不貪,不妄,不驕,不息等戒言,是屬於對待正常事理而言的,而不是對於不正常而應該加以權宜的事理而說,我們能明白這個真理,便可無疑義了!
至於德與在六個誡約之後,繼續所說的“塵世無魅,無長損相書無是非訟擾,赤心古樸”,積精為裨的信念,便是履行德教,遵從六個誡約做為誠意,正心,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方針之後,人類合群而生活的塵世的理想化情形,而水,人,乃,共,的不見,和災,疫,疾厄的不遇,是自然的道理了,因為人類的真誠和善意約互相感動,所以沒有互相侵損,沒有互相相害的事情,那末,不特刀共的人禍不見,而臣和氣致拌,水,人,災,疫,疾厄的天災亦可以消弭。於是恬愉自得,意志潔淨,可以說是,無懷民之民,亦可說是無憂氏之民了,佛教的所謂極樂世界,不外如是,耶教的天堂和天國亦不外如是呢?
不過,我們需要注意的,定必需效法天道的好生之德,德典中首段所明示的至上願力:“發大悲心,揚大教化,度一切苦厄,救一切蒼生,的悲天憫人願力,然後對於不欺不偽不貪不妄不驕不息這六個誡約,方才能發生無量的仁慈,智慧,勇敢精神,方才不把不欺不偽不貪不妄不驕不息這六個誡約,視作人生普通的行為,甚至反為普通的行為而沖淡與轉為輕慢了,因為發願,是立誠的表現,不誠無物,至誠可以感天地,至誠可以前知,人們把不欺不偽不負不妄不驕不息六個誡約作為致誠的願力,便是與發大慈心揚大教化,度一切苦厄,救一切蒼生”的至上願力相感動,上下協德,天人一體,所以德典末段 “有常持聖典,正覺開智,心廣體胖,家室安寧,以增天爵,以邀吉亨,至誠無物,至妙至精。”的開示,這是虔誦德典的人,不可不知道,不可不明白的事。
二、德教祭祀禮典
德教以神道設教,故對於祭典為德教所慎重而尊崇的事。
孔子云:“祭加在,祭神如神在。”又云“吾不與祭,如不祭。”這是記述孔子對於祭祀先袒和祭祀外的虔誠情形,又論語誌孔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鄰人之子知禮?入太廟每事問子間曰“是禮也,這是記述孔子祭神的敬謹情形,祭袒與祭神的必需虔誠和敬謹,可以概見矣!”
德教心典,為祭袒或祭神時,在儀典上所必需誦念,以表達崇仰,上帝的大慈大悲,發大悲心,揚大教化,度一切苦厄,救一切蒼生的大德,而發願履行道德以感動至靈,以邀天爵,以邀吉亨的祈望,那末對於典禮的虔誠與敬謹當屬必需而不可苟且的事!
或者有以舉行儀式時,軌體的拘束與麻煩為辭者,這便是內心不足虔誠而不能敬謹的緣故。
中庸云“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追不擬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學問,至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乎?
人們為景仰天地大德,或先袒恩德,或先賢先聖功業,而舉行祭祀的禮節,不過虔誦德典舉行儀式而已,而區區禮拜的微勞不能忍耐,還思所以發大願力,以揚大教化,度苦厄,救蒼生的工作,豈非可恥,今日西方民族文化之進步,科學之昌明,每至禮拜日,不論達官貴人,不論巨室富有,必皆休息工作,而齊集教堂,以致祈禱禮拜的儀式,因此教務發揚不衰,今倡德教重興對於禮節的尊嚴與敬謹,我們是不能疏忽和苟且約二至於因特別事故,而未暇參加,或年高而不便禮節,苟能虔誠向往,默誦德典,亦屬精誠的表現,在德教信仰上,是不以為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