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教講述‧德業
馬貴德
第 六 章:德 業
一、德業是什麼?
“德業”這個名稱,原是指一般人們對於事業有所成就,而恭維之的名稱,這裡所稱的“德業”,是專指對於與道德上修養有關係的事情,易云“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又云“君子以成德為行”“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這便是與﹁德﹂有關的“事業”,為我們本章所討論的題目。
人類為維持生存與生活而工作經營或服務社會國家,皆是事業---職業的行為,但是為維護人與人之間和諧而且是代人服務或有增益於他人或公眾的利益的事業,亦是屬於德業的一部份,所以,所謂忠誠不欺不偽不負不妄亦從此種日常事業做去,至於純一為人類服務的事業如“救災,恤苦,教育人材,服務地方公益”等等,那更是德業工作了。
在“”德教﹂的推行中,各地的德教會除有教化道德宣傳工作外,最令人注意的便是賠醫施藥的事情,因為人類最痛苦的,便是貧窮,貧窮而發生疾病,更是悽憐的事,因為富人雖然有疾病,隨時可以延醫診療,貧人沒有疾病,還可勉力工作,貧人如果患了疾病,便不特不能工作尋求生活,而且沒有能力,可以診病購藥,那便要忍痛工作,或是由小病變大病,由大病而淪於亡了,所以各地的德教會惟一的德業,便是“贈醫施藥”,由當地的熱心同情德教設施的社會人士,聚集而組織德教會,舉行贈醫施藥,使到當地每一個貧窮困苦的人,如果有發生疾病時,可以前往診治,消除疾病的侵纏,而恢復健康和工作的能力,這是無限功德而且貧苦大眾的救星,值得讚揚的一件事。
因為救災恤苦,與其濟死,不如救生,在人們貧苦困難,無力醫治疾病的時候,德教會能及時予以贈醫施藥,而令其脫離死亡的威脅轉回健康的精神,使到他們能夠謀求生活,維持生存,那是比較坐視不放,等到他死亡後,再加以體恤救濟家屬後人,是更為有意義與合理的,因為這樣,對於施棺贈葬的工作亦可以減少許多,而移恤難的力量作為救生的力量了。
至於救災恤難的事當然很多,不論是天災,人禍的發生,德教會本放大德大悲的同情心,而盡力予以照顧,協助地方人士或策動地方熱心人士出而共同挽救,然後可以化除災難的擴大與漫延,解救或是消弭地方的災害,這皆是信奉德教人士的德業,立心行道,積修德行的工作。為“德生”所必須的義務,亦即是為善最樂的精神。
德教的目的和願力固然很偉大,但是注意社會的慈善工作,卻是不論大小輕重而隨時勇於服務與效力的事,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們能夠由小處慎重作起,那末對於大事,當可更為勝任愉知了。---亦可以由大事而化為小手事,由小事而化為無事了。
德業,便是一切因有益於社會人群而勇於服務的事業,不論是出錢和出力,均是有同一樣的意義和價值的。
二、德業的修養和發揚
上述德業事情,僅就服務人類及救災恤難方面而言,兩德業的本身意義,便是自己的修養成為偉大人格的事,達到有智慧,仁愛,勇敢約立德思想與行為,因為人們必需有充足的智慧,方才可以發展他的仁愛心,有充足的仁愛心,方才可以發揚他的大願力,人願力便是勇氣的精神,然後方才成功他那偉大卓絕的德業。---然而,這是一個人的意志,同時,亦須由循序修養與不斷努力苦幹而得來的。好像大學一書,教示人德的方法,由格物而致知,由致知而誠意,由誠意而正心,由正心而齊家,更由齊家作好了榜樣和基礎,方才可以談到治國平天下的事業,大學云:﹁所謂治國必先齊某家者,某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詰曰:“如保亦子,心誠求之。”便是這個意思。
因此,所謂德業,還須以“君子進德修業”自修的工作,以求學問,鍛練體格,培養道德的思想,履行德教的教義,樹立仁愛的精紳,省悟行為的過失,竭誠為社會服務,那末便是德業了,然後積漸累進,自然可以達到偉大的希望了,孔子云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裏,如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有許多人常常以發揚德教,必須以有地位和力量的人方才能夠成功,這種看法和想法,固然有他的理由,但是如果有地位和有力量的人,他只是為自己的地位和力量上努力,而無意志於為濟世利他和社會一切福利事業而努力,那末任他如何有地位與力量,亦與德教無濟於事的,何況,推進德教的發揚德教的,必須依賴許多有學識智慧仁慈勇氣的人去協力提倡,許多熱心慈善的人士的出錢出力方能夠有偉大的成績。
所以我們進德修業,發揚德教,並不是必須有地位和力量的人方才能夠成功,必須要由有仁愛心與同情心的人才,方才能夠對德教有熱心,方才對社會的公益,有興趣和事業的作出,否則,他根本沒有德教的存心,對於社會的服務,便會成為掛羊頭,反見有損於道德的行為二君子的進德修業,並不是在富貴貧賤的問題,而是在意志學問問題,孔子一生多不得志,生前曾餓於陳蔡,但是後代要尊他為至聖先師。釋氏是拋尊榮而出家,方才成功了他永生不滅的精神。德教是需要聖心忍志,充愛仁慈,慧智,同情心的大德出而立身行道,發揚先賢先聖的大慈大悲,大仁大德思想,而達到每一個角落有德教的實施,然後方才能達到世界大同的願望的!
孔子云“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又云:“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我們立身行道,發揚德教“不怕受貧困的阻力只怕沒有智慧仁慈,勇氣而已,”有志德教,和熱心德業的人們,切宜把這個觀念,加以細恩和省悟吧!
三、德教會與德業的表現
在各國地方德教會的服務人群慈善福利慈善事業,可以說是德教會德業工作的表現。
德教會對於各地方的德業推進,除上敘對於贈醫施藥等工作普遍的設施和努力外,其次的工作便是喜慶事和衷弔事的互相往來,以示喜樂憂愁相共而有一家親之義,除喜樂事出於環境不惡,因有餘力而舉行,豐儉隨宜而且在事前先有籌備不惑困難外,對於喪弔之事,則往往因為喪家遽然禍變,不特愴悴缺乏人事的治理善後,而日有因環境關係而發生善後困難的事,那末,便是幸有德教會的福利事業互助的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困難了,德教會對於有力喪家,固予以人事上的慰唔與協助喪家的大事,以令生榮死哀,對於困難家屬更予以盡力互助以令且善後無憾,此種富於人情味的德業行為,便是人類慈愛的神聖精神,這是不待言的。
其次則對於教育事業的提倡,以令貧窮子弟得有向學機會,從而促進社會道德教育的設施,這便是德業上積極工作,和推進德教的偉大使命!
至於其他盡力以救濟地方天災,火災,饑荒等等均是德教會歷次嘗在各地方敢於服務的工作為德教會規為德業應負的責任。
德教服務,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這是德教熱心慈善的精神,亦是德生們所認為光榮的事!
第 七 章:結 論
近代科學昌明,人類的發明日新月異,於是由於重視物質享受和人的聰明能力的關係而否決宇宙神權存在,進而打倒迷信和推翻倫理思想,成為一時文化的運動,因為宗教的思想與倫理有密切關係,打倒迷信,便需推翻宗教,推翻宗教,便需破壞倫理,因此,不顧人與人互相約束互相互愛的良知良行,而提倡仇孝仇親行為,以致家庭之中,發生有父不父,千不子,兄不兄,弟不弟,大不大,婦不婦的紛亂悲悽情況,至於社會秩序與安寧的摧殘,道德制度的斲喪,更是造成人類互相鬥爭殘殺的慘劇,長此以往,人類的不幸,將恐日見悽厲,人類的慈愛,將恐日見墜落,古人所謂末日與末劫的預言,好似真的己見開幕,而人類的劫禍亦好像真的在排演了。
天神的真假有無問題,固須由人們自己的經歷而感覺之,歷代有許多不信有鬼神的存在而結果因為親受鬼神之感化而轉變思想,崇信鬼神而不疑的,有許多歷史故事可以稽考。人類自有哲學以來一般聰明睿智的先哲,對於紳權之實際有無問題,眾論紛紛,莫衷一是,但是結果仍是以“人皆有限,不能明白他的究竟”﹂而成為缺疑的問題。
但是,宗教思想是人倫思想的根源,人類所以異於禽獸,便是能夠運用智慧,以維持人類的繁榮與共存,因此發明倫理,創造家庭,社會,國家,天下,那些倫理便是人與人間的道德行為,而人與人間的道德行為,便是效法天道好生之德,由研究一切自然現象的因果關係,而分別善惡作為正誼人的標準,更把那至高道德的標準,做人們崇拜的對象---作為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的﹁德教﹂如果人類因歷史的演進,智識的進步,科學的昌明,反而違背了天理的善惡標準,毀棄了倫理的行為,喪失了宗教的思想,那不是很不智的事麼!
人類是稟天地的氣化而生,以天地之心為心,一切造化的盛德,亦含蓄於人類的心田中,人類能夠發揮仁愛的德行,亦是本天地的大德精神而具有的。人類的崇仰天地大德力量,以效法自然創造萬物的精神而昌明科學,原是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的,然而,何以由於物質的文明進步,科學的發達昌明,而反而對於天道的違背,反而令人類陷於破壞和退化的悲悽地步呢?這不是人類所願意的事,亦不是人類的故意行為,而是人類行為錯誤的因果循環問題,不特是在物質文明,科學進步的現代方才有此種情形,我們稽考歷史的記載,在三代時候,已有很多蔑視天道神鬼的行為而發生變亂禍害的事,及後春秋戰國事至秦漢唐宋元明清時期,何嘗沒有反對神權的事件發生,然而這些蔑視天道或反對神權的人,一部份卻是感受了一般不德的宗教貽害---好像漢朝的黃巾黨,明朝的白蓮教,清朝的義和團以及黑社會中的宗教活動等等,皆是不良的邪教而借重官教神權的名稱而影響人們的尊重甚至引起惡感和痛恨緣故,諸多宗旨不正大而且是宗教的敗類的邪教,固須加以反對和廢除,許多不利民族和作為侵略工具的宗教,亦當然受到了民族和社會的仇視和反對了,這是宗教的恥辱,亦是宗教受人蔑視的原因,至於宗教本身的真義和價值,卻是有它永遠的偉大的精神與功用的。
許多民族,因為沒有良好宗教的提倡,因此變成禍亂不已的國家,許多民族,亦因蔑視宗教與倫理的功用而結果變成禍亂不已的國家,這皆是人類思想所不能及和忽略宗教的真義與它的價值的緣故。
今日人類的蔑視宗教和毀棄倫理的不幸事情我們不能偏高是因為物質文明,科學進步的緣故,而卻是宗教的本來價值和真義,受了不肖教徒的變質,影響社會人心而發生的因果報應,所以應該是宗教的恥辱,而必須加以省察,勇於改過,重新振制良好的思想,去真正為有益於人群的道德思想和真理而邁進一步的!
我們以至誠之道提倡德教,發揚德教,把人類祖宗經過悠久,難以計算年期的經驗---倫理思想和德教,以繼絕世,開後來,保留人類善良教化傳統而發揮無量光明,這是本編述作的原因,亦是所有提倡德教的人的願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