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教講述‧緒言

馬貴德

第一章:緒言

一、德教是什麼?

在未明德教的意義以前,首先要明白 “德”字的涵義。

德字古寫“熹”,從直,從心,那便是表示心地正直的意思,把心直無邪曲的行藏,寫成惠,亦即“德”的形容了。

但是,這是屬於創字者的天真的形容,人們要得到“德”字的名稱和地位,還須要討論到“德”字產生的原因,和人們的智慧與知行了。

因為人類需要生存,所以不免有慾望以及各種尋求生活的思想和行為,而發生許多複雜的事情了,如果人們對於某種事物有不正當的觀念,便會產生某種不正當的沽計和錯誤,因此社會上那些所謂:“不合理智” “不合人情”,“有礙公眾” “妨害自己”。的都情,亦層出不窮的發生了!這種所謂:“不合理智”“ 不合人情”“ 有礙公眾”“ 妨害自己”的事情,我們便叫它“作惡”和“不善”亦即“不德”。所以先哲把“行道而有得於心”的說法來解釋“德”字的意義,是很恰當的!

所以,談到“德”字,便須注意到“”智慧﹂和“知行”的問題,大學一書,程子說是孔氏的遺書,是初學入德之門,開章明義便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便是指出一條作人處世的道路,使人得到尋求生活的方法,對於某種事物不會發生不正當的觀念,因此一切作為,可以圓合理智,圓合人情,不擬公眾,以至不礙自己,而且無人而不自得焉,這便是我們所謂“善”,所謂“德”了。

其次,我們要明白什麼叫做“教”,教字的意義,有二方面的說法,一是“承先”,亦即是“繼往”。一是“啟後”,亦即是開來,前者是“受”,屬於學習和接受先人或先知的教訓,以充實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方面;後者是“授”,屬於傳授他人和教育後輩方面,換句話說:人們必須接受先人或先知的教化去養成良好的道德,同時應須把所得於心的道德再教導後人和不知不覺的人,這便是人類的維持生活和和平幸福的要義。伊尹說得好“大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人類的互助教誨,以得到維持生活的永久與存在,便是這個道理。  

德教之所以瀰佈人間,和與人類密切的關係,我們了解此二字的意義,便可思過半矣!

我們由上節的解釋,可以知道 “德教”是學習做人和處世正確的學問與行為,為人類維持生存,和平,長久不滅的善良教化和經驗,為人人所必須學習和自覺覺人的至善理智行為。

人類因為稟受天地的氣化而生,不特有因稟受厚薄不同的緣故,而有智愚強弱壽夭不同的差異,而且因為生活環境的不同,而發生智愚強弱壽夭的差異,前者是屬於先天性的,後者是屬於後天性的,所以人們的生活與意識亦有許多差別,尤其是因為性格上的不同,和智識上的高低,而很容易發生許多利害的衝突和所謂不善的行為,因此而有紛亂,殘害,不仁,惡…等等罪惡的事情,亦即 “不德”,失去理智與人格的卑鄙醜惡的社會病態了,所以先聖方才發明和制作了德教的思想和行為,由不成文的習俗道德,發展至有規儀法則的致知,格物,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和學說,這是人類文明日進,而德教亦愈見需要和光大的緣故。

中庸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德典云:“教不離德,德不離身。”

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德教與人類的關係,無異是金科玉律和天經地義呢!

二、德教是宗教嗎?

德教的偉大和對於人類文明生活有密切關係,我們經已明白,但是 “德教”是宗教嗎?有許多人發生這樣的疑問!

德教的起源在什麼時候?我們無從稽考,不過自有人類而文化開胚之時,便有維持生存和教化思想行為的產生,這是無疑義的,近代科學昌明,據地質學家的發現,謂人類的舊石器時代,約在公元前五十萬年間,這正和中國的神話相傳所云的﹁盤古開天地﹂,盤古壽長一萬八十歲,盤古死後,有天,地,人三皇,天皇地皇各約十二人,每人各有一萬八千歲,人皇九人,共四萬五千六百歲,這樣計算起來,由盤古至人皇終了年代,已經有四十九萬五千六百年了,至於人皇至黃帝的年代是多少,我們未能明白,但是黃帝的年代,根據歷史的記載,是相當於公元前二千六百年前的時候,據近代發現的“北京人或” “中國猿人”的學家報告,與我們的距離,大概是四五十萬年以前,這些資料,頗和中國人歷史的神話相似。||我們且不要追查到未有歷史記載的邃遠年代,但就四千年以前有史實的記載來說,德教的不成文教義----人類的善良習俗教化,已是被先王用作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的國規了,孔子的道德學說,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而孟子的學說,亦多盛傳堯舜禹湯伊尹文王的盛德,這便是,先聖先賢履行德教和傳授德教的證明,在二千年前或三千年前或四千年前,中國的歷史既沒有記載什麼宗教的事,而且那根本亦沒有“宗教”這個名稱。---人們所服膺而尊重奉行,並且見之經史記載的,便是這一個“德教”的名稱而已。孔子與孟子的淑艾距離他們數百年前,以至一二千年前的先王底“至德要道”而加以讚揚,崇拜,那正好像生活今日距離唐宋千百年,以及孔子,孟子,二千餘年的我們,因為提倡德教,信仰德教,而讚揚和崇拜先儒,先賢,先聖的行為,是一樣的,儒家所謂,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一貫道理和天職呢!

所以,我們可以說“德教”是人類固有的善良教化,他的歷史既是遠在人類文明開化的時候,他的包涵人類與自然的教化,更是比較歷史短暫,宥於國家民族姓氏的宗教,更是偉大和需要人類共同維護,與發揚光大,以配合時代進化,世界一家的大同思想呢?

德教是人類固有共同維護和必需發揚光大,以實現世界大同的教化,我們已在上節說明,然而,我們知道,二千年前尚沒有宗教的名稱,宗教這一個名稱是英文Religion傳到日本,再由日本翻譯“宗教”二字因而流行中國的,因為宗教是以神道設教為本質,是由原始人類對於自然現象懾服而產生的,原始人類因有自卑與畏縮的本能,對於自然界不能了解的事物,往往有畏懼的心理,因為感覺天地的大而難測,所以有祈求授助和尊敬禮拜的行為,因此便有宗教的產生,所以辭海解釋宗教二字的意義云:有所宗以為教者也,其起源,論者不一,有謂生於人類恐怖之心理者,有請古代人不知生物與非生物之別,而遂對萬有皆敬重之者,蓋古代人民懾服於自然現象,而生恐怖,模擬,奇異,希望之心理,遂為構成宗教之要素,依其崇拜偶像之性質,有拜物教(萬有神教)與拜神教之別,拜神教又有多神與“一神教之別”。而王雲五綜合詞典的解釋則只云“以神道為中心,而立誡約,使人信仰的一神組織”。意思便是指西洋的宗教Religion耶穌基督教而言,因為基督信奉上帝一神,並有新約舊約與十誡的緣故,至於中國“宗教”二字的解說,宗是宗廟,尊敬祖廟便是宗,程頤云“凡言宗者以主祭祀,為言人宗於此而祭祀也”。中庸云:“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至於教字,本文第一節已有說明,不再贅敘,德教基於“”孝﹂道,而有尊重祖先,和設有宗廟之體,祭祀之事,而且崇仰天神,所以亦有敬奉,上帝暨諸神的儀式,所以德教亦包含有宗教的意義,不過德教一方面對於神道的觀念,是天人合一的理想,由致知,格物,誠意,正心,修身,而至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德配天,鼓勵人們立德,積小德以成大德,同時並以致誠之道,以明性理與參天地之化育,一方面又以務民之本,敬鬼神而遠之。使人類景仰與效法造化的功德與力量,同時不為鬼神之迷信而創立偉大的人格,以與天地同參共留不朽精神,這便是德教超宗教,而具有宗教的信仰的特點了。

三、為什麼德教推崇五教主?

德教是原始人類的教化,同時亦是隨著人類的文明開化而發揚光大,道教,儒教,佛教,耶教,回教,以及各種有益於社會人類的宗教,都是不能違背 “道德”的原理而創立的,換句話說,道教,儒教,佛教,耶教,回教等皆是因為當時德教的式微,民族的的衰落,道德的淪亡,所以有大德的聖人,出而整理和重新闡揚,在起初,他們是本於人道天職而為人類教化的精神出為教義的維護和宣傳的,到後來,因為得著群眾的同情而聚集成為同心同德的宗教社會,共同為人類的幸福而弘揚教化的精神的,在中國,老子和孔子,根本不是宗教家,而且老子是一位提倡道德,著述道德經的政治家、哲學家而已,他並沒有創立道教和自稱教主的事,孔子亦是一位闡揚德教,敘而不作的政治家和教育家沒有創立儒教---或稱孔教的事所謂道教和孔教,是漢朝時代,後人因尊崇老子和孔子的學說而尊稱---追崇他是教主而已,至於釋教教主,原本是王子而離開尊榮,因為側憫世人的生,若,病,死,苦,觸動了他側隱的仁心,所以出家而弘揚教化和救濟眾生痛苦的大願,得到許多教徒的信仰和皈依,而成立偉大的佛教,至於耶穌基督教教主,他以博愛的精神,宣揚上帝救世的真理,為人類贖罪而成仁,永生天國,回教主以剛毅鋤邪驅惡救世的精神,亦奉真主的教化而攝取政權與創教,他們的豐功偉德,以及當仁不讓一心一德為啟覺眾生和挽救末世為職志的偉大事業:有留千秋不朽,他們不特是人類的救星,抑且是德教的功臣哩。

德教的真義有包含宗教而起宗教的特殊精神,它在消極方面,因為因地制宜,以適合善良之風俗習慣而施教化,以求其融通適合民情為宗旨,在積極方面是以德配天,更求天人合一真理而鼓勵人類向善與立德,能夠建立或是積立偉大的功德,以成千秋不朽 “德如聖人”,德肖天地的境界,所以自唐朝復興德教之後,德教崇祀五教主,並以,關聖帝君的精忠昭日月,義氣貫乾坤的至德配上帝,至於歷代大德有功社稷社會人群的先賢先聖配以神仙而尊崇景仰之;這皆是德教以德教人,以德勉人,以德律己,以德勉己的神聖精神,而為信仰德教的人們所必需明白的事。

四、德教的經典是什麼?

有人說:佛教的經典很多,好像金剛經啦普門品啦,阿彌陀經啦,楞嚴經啦法華經啦….不勝枚舉,至於耶蘇基督教有新舊約,回教亦有可蘭經,道教有道德經,南華經,雲岌七篇等,孔教有四書五經等,但是德教除德與外,還沒有什麼德經可閱讀呢!

這是不明白德教是什麼?和不知道和孔教流行歷史,方才有這種疑問,如果明白了德教是什麼和道教,孔教的歷史,那末,便可以知道德教除德與外,所有的道德經和四書五經皆是德教的精華,而佛教,耶教,回教,各教的善良教義皆是德教的方策和楷模,因為德教既是原始祖宗傳流下來的一種共同教化,那末後來子孫分道揚鑣所成功獨樹名稱的宗教,當然不能離開德教的“大德思想”“大德行為”了!

   德典云:“教不離德,德不離身。”

   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須央離也,可離非道也。”

道主道教,孔主忠恕,佛主慈悲,耶主博愛,回主慈恕---這些所主的教義,皆是 “德”的分身名詞,“德教”的一家,可以概見。

德教的經典,除了德典一篇在學引崇神儀式提誦為群眾所發教心共鳴,一心一德期求仰望達到如願的路徑,那末,千經萬經,不外能求正覺開智:有得於心而已,崇信德教的人,能依照德典的主旨,“教不離德,德不離身”的至言去教導他人和策勵自己,那末,所謂“天命為性,率性歸真。”亦可以明白自修,所有一切行藏意願亦可以做其教化而奉行了,孔子道:“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德教本風俗習慣,人情物理的不成文教義為出發點,注重在“知”字和“行”字,知行合一,不違背善良的行為便是德,何須再立許多經典以贅敘之呢?子夏道:“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我心謂之學矣!”便是這個意思。  

不過,教學是互相增長的,禮記云:“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如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我們提倡德教和發揚德教,對於智識與先聖學說的追求,是很需要應該的事。曾子道:“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所謂“君子進德修業,”“業不修則德不進,”人們研究各種道德學問,以為立身處世的資本,這是天經地義所不能忽略的事呢!

因此我們對於德教經典的問題,除了“德典”。一篇是基本立教的教典,為祀神時的誡言外,對於老子的道德經以及柳師的德教意識,當須有深切的研究;明聖經是崇祀關聖帝民間所崇拜的經典,大學中庸二書是初學入德之門和先聖傳授心法,我們能夠瞭解它義理,對於德教自覺人的功夫,便可左右逢源了,至於歷代先賢研究性理道德有得於心的學說,我們在可能時間---行有餘力時,皆宜博學而多聞之,然後“書多人自賢”智慧與年齡並進,道德與學問並長,成功了一個偉大不朽的德業,與天地共久,與日月共輝,那不是服膺德教的義務麼?

五、德教的經典

德教歷史的邃遠,先王至德要道邃密,有非學說與經典所能夠儘載記錄或敘述而出者,古時的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等書,三墳伏義神農黃帝時代的書,皆是言大道的事,五典是少昊,顓頊,高辛,唐,虞的書;十八索是說八卦的古書,九丘,是記載九州的古書,到現在已經失傳了,至於書經誌載夏,商,周的事亦很少,黃帝的內經和素問等書,是醫術的要籍,雖然不是黃帝所著,為周秦時代的人所散件,然而是先聖救人的經驗,醫術---所謂仁心仁術的大德行為,亦即﹁德教﹂的學術,這是無疑義的!

周秦時代學術的昌明:不止是周公,老子,孔子,莊子,孟子,子思子,…以及諸子百家的學術均在此際有燦爛的發揚,因此,漢書藝文志有劃分為儒家者流,道家者流,陰陽家者流,法家者流,名家者流,墨家者 流,縱橫家者流,雜家者流,農家者流等九流,和小說家者流共十沛的事。---據漢書藝文志所載,同秦諸子計有一百八十九家,故“百家”乃是舉成數而言,其中劃為九流亦以“九”字代表最高之數,固不止九流也,具加小說家者流為十流,可以概見。當時如道家者流,陰陽家者流,墨家者流,名家者流等,對於人性的善惡,和神兒的觀念,均有咎家所心得的學術著敘,他們均是在歷史上教化薰陶下,各因其智慧與感覺而作自我學說的記述,在學術界的發展是一種好的形象,同時在德教的源流上,亦增加了不少的支流,但是正好像中庸的稱贊造化一般的 “譬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疇,譬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大明,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德教的學說,是無所不包,無何不納,它的啟掖群眾,維護群眾,亦好像他每一個支流---每一個宗派---每一個教義的發生與滋長,是息息相關的。在今日世界交通發達,世界種族互相交流,任何一個角落,皆有多元的種族的社會的聚集時代,我們對於德教一元而包含多元教義的偉大教化,是毋容忽略他的需要和地位的!

因為德教歷史的遂遠和學說的廣泛,我們沒有時間和可能去全部的兼收並蓄,我們能夠循依“大學入德之門,”和“中庸傳授心法。”下工夫,然後各就性情所述,興味所在對各種宗教經典學說加以研究參讀,便可領悟宗教的意義---德教的途徑了。至於近世科學昌明,諸子百家學說跟隨時代的進化,而各有重新的估價和變更,我們不能食古不化,必須博學面廣聞之,對新時代學術與科學的研究,是識時務所必然的事,我們能夠把德教的圓融最高理想,去配合和適應天道的真義,而發揚創造偉大的光輝,那便是功德無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