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教行教‧三足鼎立 – 俗子
德生以虔誠心扶鸞而承蒙師尊示諭而得名,自那個時候開始,所示的鸞文皆為 “傳道、授業、解惑”,皆為盡師道之責;德教立名時,便具備 “扶鸞、宣教、慈善”三足鼎立;創會最初期開辦義校,實踐深化教育,提升人們的素質,除了這兩項工作,也同時深入民苦,濟貧扶難,施醫贈藥--扶鸞、宣教(教育)、慈善,三者並行,缺一不可,成為德教會行教三大支柱。就如閣殿內所置的鼎爐,三足鼎立代表德教會的行教:
鼎,三足,两耳,刻有精细的纹饰,鼎最初為炊具,用于烹飪祭祀的礼器,逐成为国家象征。厚德載物;德以養育眾生,人類才能永續發展。德教會的志向是要教化眾生,普渡眾生,這個工作就是鼎的身體,要把這個責任,這個工作做好,就把具備扶鸞、宣教、慈善三者,絕對不可缺掉一隻腳,鼎立三足,斷了一隻腳,這個鼎一定打翻了!德教會以此為志,故 “三足鼎立” 象之。以下略析鼎之三足:扶鸞、宣教、慈善。
一、扶鸞
據記載,扶鸞有久遠的歷史,殷朝民間便存在這種活動,2012年3月紫和閣扶鸞,師尊答我所問,“可遠溯八千年” 。歷史上的扶鸞活動有興有衰,多為文人提升佳作而扶鸞,故鸞文自古以來保持麗文雋句的風格。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日寇侵華,令到本來因清朝腐政,已百年受苦的人民更是水深火熱,慘苦貧困,生活無以為續。廣東潮陽縣和平英西港鄉楊端德等憂患文人,在苦難無助的情況下,只好累月設案祈求,誠以格天,終於感動各方神靈,蒙四洲司福天尊楊筠松恩師,柳春芳恩師降筆,玄旻高上帝降鸞,通過柳筆,德教會自此立名行教,並以閣傳閣方式衍立。德教會如雨後春筍,成立者眾,皆以扶鸞,弘教、行慈善為教務,為德生修身之門。
大凡是人靈與神靈接觸,感應溝通者,皆稱為“乩”,各種宗教都有“扶乩”這是一個自然現象的活動。印度教“扶乩”就很普遍,吉隆坡黑風洞,每年大寶森或屠妖節,其遊神中便可以看到大量的“乩”活動,華人神廟中普遍的起靈、跳童、乩童、問米…也是“乩”,這些“乩”有分別為文乩、武乩;文者是筆乩、言乩,武者有過火、油鍋、刀梯……等等,而德教會則稱為鸞乩,是因為通過象徵 “鸞” 的柳筆書寫師諭。鸞乩具備鸞德,五生一體,沙盤,完善的“乩”務,相比之下,文化水平高,文雅雕龍,組織結構嚴密,是高層次的人靈神靈相感。
有這些特點使德教會扶鸞之乩可以立於不敗和不墮的境地。
柳筆乃是通靈之天生物質。從前是用楊枝柳枝陽陰合而扎成丫,後來為了整體生成,只取柳丫枝,重視其天然生成的靈性,故柳筆絕不塗色塗油,以達到通靈無礙。
柳枝丫取主木枝附旁枝,其形如鸞鳥。古代記載,鸞為天鳥,是鳳(後人以代表孔子)凰皆羽毛多色彩,而鸞則民間化,以綠(青)色羽毛為主,又稱綠柳,鸞鳥有一個大特色,不言,鳴時所傳皆是吉祥與報喜,具備“利、貞”天德,故稱之鸞德。所以通過代表鸞的柳筆所寫出來的“鸞文” ,一定是符合“師道”的 “傳道、授業、解惑”要求,除此皆非鸞德。
我們要稱“鸞文”,不要稱乩文。人神感應而成文者,皆可稱為乩文,我們稱師示為乩文,當然也可以,貶為普道乩童之文,所以還是稱為 “鸞文”更為恰當,因為示文具備鸞德(若認為此文不具鸞德,就稱為乩文)。
我們有沙盤,這也是個大特點,沙盤蓋上是先天八卦圖,請莫顛倒置,這是代表了一部易經(見圖)。
坤陰在外代表接引眾生,表現坤德之厚德載物,乾陽在內,其為剛為健,代表法天之義,示指師尊;我們的爐鼎擺放,也要陰前陽內,不可倒置。陰陽顛倒必亂。
我們有五生
一個沙盤有五生(鸞生),最少五人一組,一位主掌、一位副掌、一或二位報諭、一或二位录諭、一位平沙。扶鸞時,各就各位,主掌為首,應立震位,帝出乎震;副掌立在艮位,終始之德,含有約制之功;報諭以口,兌位合乎說;录諭在離卦,明亮與相見;平沙者順筆而行,入以巽德,亦可立於坎位,合 “五行合乾坤” ;天地定位,乃師尊之所,宜留空,問事者,乃有惑,居坎合其意,我問過師尊,師示亦可立於乾側。問事者是允居於天位微側,不直背聖像,免有失敬。
我們有鸞務組,設鸞務主任領導,其上還有閣長監督。
有鸞文研討小組,其職責是為所有的鸞文做分類、分析、解譯和宣教弘揚、落實的工作。
二、教育
也稱為宣教,有的閣把它分開,成立宣教組和教育組,而這兩項工作重疊性之處很多,基本上都必須包括以下工作。
1. 講經說法:天天誦唸《心典》是德生的每日基本功課,所以要深入理解。《心典》是德教會教理的“總統” 分析為“道、德、禮” 。《心典》經文是包含著華夏經典的精華,內容非常浩瀚廣大,堪稱一句一經,所傳之“道” ,不說不知“道”。所以每個閣都要有--
2. 開辦“經典(教育)班”。(包括兒童讀經班)
3. 培訓宣教員。德教會教理廣大深奧,必需有一大批受訓有素的宣教講師,把師尊的經典和諭示,廣為宣傳,以達到師尊所要求的普渡眾生目的。
4. 儀禮教導與實踐:由習禮、執禮、履禮入門,是 “齊德”的唯一路途。德生 “習禮、執禮、履禮”才能入 “道”,所以要有禮生組織,莊嚴殿禮、祭禮、家禮、節日禮、人生儀禮、常禮……等。
5. 勸導修行以身教言教:辦經典班、靜坐班、結緣團......等。
宣教工作是德教會的命脈,這個部份若做得不足不好,其影響就很大了:
1. 會讓我們的德生入寶山而空手回,奉着金碗到處討乞。德教教理浩瀚廣大,因為沒人講,德生只好往別處他教聽講,最後造成閣員凋零。
2. 青年人因沒得到“值得嚮往,值得學習”的信仰,不能吸引新人,不能留在人才,結果嚴重青黃不接。
3. 自己人沒弄清楚,認為德教會是拜神團體,是慈善團體,是道德團體的胡扯,外人更是瞎子摸象。
4. 不明白《心典》等於掌握不了十章八則,沒能達到宣教作用,教育不能落實,只成為空話的口頭禪。
再提提一些閣所中的地方命名有些欠缺,例如閣的空間,沒有設立課室,忘了宣教是德教會的重要支柱,“一足”給缺掉,鼎倒毀了。未有講堂的,要趕緊建設。已有的,不可稱為“活動中心”,這個名字對於德教會來說,是不恰當的,給人“玩樂場所”的印象,應該稱之“明德堂”,是個教育的場所,教人 “明德’,就如儒教的“明倫堂”教人明白倫理。有“明德堂”有“師尊寶殿”,加上“重德”“尊義” 二門,就非常周備莊嚴了。
三、慈善
各閣舉辦慈善工作並非很有計劃性,組織性,反而很具隨意性,這一點要多加改善。濟貧救苦,扶人於災禍之中,是一門大修行的活動。為什麼如此說呢?以過去經驗所得,受施者的業障一般上比較深重,他們之中會有許多人是沒有“感恩”的能力、福報和智慧;凡懂得知恩感恩者,必定很快消除苦難。故行慈善濟苦救貧,要深知此理。
慈善項目眾多,試舉一些說明:
济孤探老---孤老障存档、定期拜访、物品赞助
环 保---废物回收、环保教育
捐 血---捐血活动、捐血存档、紧急捐血
学 校---学生领养、学生奖金、学校赞助
辅 导---辅导生活、生命意义、家庭教育、健康讲座、医药讲座
个体慈济---贫家照顾、贫家领养、贫家重建
丧 病---施医、施棺、协葬、助念团、医院拜访、病黎协助
急 灾---火灾、水灾、灾难
培 训---义工训练、生计技能
团 康---举办团康、生日会、节庆会
1. 慈善事業,不只是用錢,把錢送到受施者,便認為解决了問題。在急救時濟資施錢是一個緩衝期,後續,讓受施者有“能力”自己獨立生存更為重要,有時候,簡單的方法,正確的方法,才起到慈善救濟的作用與目標。
2. 每一項工作,都不可輕視,要有義工訓練,調查,善款運用,有組織進行,捨施者受納者成為互動。
3. 慈善工作,要提升成为慈善事業,對個人來說,是慈善+功德;做到受施者得益,施舍者修行。布施可以用物質,金錢,體力,教育,给於欢喜心……口施給人信心,物施給人渡過急難, “教育之施”給人一生受用無窮!
結語
扶鸞、宣教、慈善,三者並行,缺一不可,是德教會行教三大支柱,鼎立則厚德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