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辭
马来西亚砂拉越美里
德教会紫理阁贝淸湛阁长
什麼活動吸引什麼人
德教會行教有三大主題,宣教、鸞務、慈善,我們稱之為三足鼎立。
其中以扶鸞最為活躍,各閣幾乎在初一十五都有扶鸞活動,有的更是每週有一至二、三天。扶鸞是師尊降臨示諭,對眾生有感召力,許多人是為扶鸞而到來的。
受師感而來的人,會喜歡扶鸞,對師尊有很大的祈求願望。這類信徒每次有扶鸞活動,就會到來,除了有參加鸞務工作之外,只能坐在一旁,盼望師尊偶爾叫他到盤前,寫寫文章指示,這樣的人不多,也不能持久。至於問事者,是“無事不登三寶殿”了!不會留下為德教服務。為了扶鸞而到來紫閣之後,如何讓他有留下來的機率,就是要依靠我們如何把德教教法教理傳授給他,讓他看到“以增天爵,以邀吉亨”的好處了。
紫庭要真正能夠把人留下來,最理想是那些有求學問和有求修行的願望者,這一類人經過“信受奉行”的情操薰陶之後,往往會成為閣內新血接班人。我們應該多從這兒多下功夫,才能增加更多高素質的閣員,後續有人。
看看其他宗教團體如何吸引年輕人。可以發現一個特點,他們無論辦什麼樣的活動,如聚餐會、生日會、各式各樣講座會、生活營……都是充滿着教法教理的傳授,種種項目都是輔助活動,目的是吸引更多人,借以傳達宗教的理念,達到“不信者來信”的效果;也會引發信眾對經典的興趣,促成“信者更深信”。辦活動的動機,讓參加者能夠歸向在一個共識的主題之中,最終成為具有宗教情操的虔誠信仰者,所以他們沒有後繼無人的問題。
德教會應該學習這樣的宣教精神。無論辦講座會、生活營、學習課程……乃至種種活動,第一要思考的問題是:有沒有辜到宣揚德教目的?有沒有傳授了德教教理教法?有沒有對《心典》產生啟迪作用?有沒有讓聽眾建立德教情操?……若沒有具備這樣內容的活動,德教會就不必去考慮,更不需要勞民傷財去主辦那些只在於聯誼玩樂的相聚活動,連社團也覺得這種娛樂活動意義不大!--德教會沒有盡到德教宣教的責任,豈不是愧對協天賦予的使命。
假如大家改變態,再努力十年八年,我們的德生就會說:今晚我們去閣所學習,去聽經,大家見面談的話都離開德法德理--才有機會“教不離德,德不離身”!
如此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