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詞
適耕莊德教會紫沛閣閣長
紀祥國大德
宣教工作需要耐心恆心
“德教研究”同仁立志為德教做宣教工作,此時正是好機緣。
人民普遍上都受過正規教育,年輕人更是有高深教育,稱得上知識份子,對信仰的態度已大大改變,他們希望從信仰中得到實際的成果,不僅有完備的道理,可以付之修行,能夠體驗,得到印證,這個要求就是“信解行證”四教行,具備教理教法的系統,才能夠辦到。
德教的行教,與其他宗教相比有很大的差別。1. 講究“智信”依靠“自力”。2. 強調個人修行影響環境,環境的提升,才能讓人的修行更上一層,人與境是互輔互承的。3. 終極目標是在人間,而不是遙遠的死後的事。
這麼樣的“宗教”宣教方式無禮可循,宣教員就會感覺特別吃力,要具有“完備的體系”認識,要以生活化來說經典,以聖人言解釋《心典》,還要有以身行解經,這三項宣教法同時齊下,才會起到“教化”的功能。
宣教員首先學習大天尊“發大悲心” ,堅持學習才能給信眾做系統性的講解。一般眾生薰習都相當頑重,勸善勸修的語言不容易聽進耳朵,在物化的生活之中,對精神文化,心生反抗,存意反擊的人數不少,所以學習宣講的德生,若有馬虎的地方,可能還會遇到誹謗和拒絕,所以只有“大慈悲的心腸”才能承受這此必然出現的困境。
耐心學習,耐心宣教,才能成長進步。不可寄望宣教講一次,講兩次,便能改變一個人,而是要像師尊一般,娓娓溫和仔細道來,一次兩次,甚至十次百次地勸導,才能使頑石點頭。
宣導員,當遇到眾人聽不進話時,有反嘲聲,不可生怨恨,有怨恨心,功德便消去遞減,而是常常反求諸己,可能是緣未到,若緣不好,則要結善緣;可能是因為講得不好,則要勤於練習,更要勤於寫稿。不要自以為是,以為聰明,信口開河,那將會只有無章無序的雜話,在聽眾前無法建立威望。
愛心、用心、耐心、恆心,與諸大德共勉。